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傈僳竹书是云南省维西县的一位叫汪忍波的傈僳族人在20世纪20年代独自创制的。这种文字的载体是竹片,傈僳语叫“吗当同鹅”(ma44 da33 tho31γω31),即“竹编文字”,现在语言学界称它为“傈僳族音节文字”,或简称为“傈僳字”。它是一种特殊的具有表意性质的不太成熟的原始音节文字,一字表一音节,但异体较多。它也是借源字和自造字相结合的拼盘文字,主要借用汉字、纳西东巴文和纳西哥巴文。目前学界对傈僳竹书的研究尚处在探索阶段。纳西哥巴文是我国西南边陲的纳西族先民创制且仍在使用的一种不太成熟的音节文字,主要用于东巴书写经典,或用来直接书写经文,或在东巴经中用来标音。这种文字主要分布在丽江县城附近及维西一带,但是其应用远不及东巴文广泛。就文字性质来说,它是借源文字和自创文字相结合的拼盘标音文字,主要借用汉字、藏文、东巴文,其特点是一字一音节,但字音声调不确定,且一个音节可用多个字形表示,即异体多。哥巴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文献的收集与整理、字典辞书的编纂和哥巴文语言文字研究。目前学界对傈僳竹书和纳西哥巴文的研究还很不够。本文拟采用普通文字学理论和比较文字学理论,以傈僳竹书和纳西哥巴文为材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两种文字做造字机制的探讨,主要考察字符的形成。本文共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章是绪论。本章主要介绍相关概念;介绍傈僳竹书和纳西哥巴文两种文字及其研究概况;对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及研究材料进行说明。第二章分别从仿拟机制和引进机制对两种文字的初造字作比较,对其异同做归纳;并且分析了这两种造字机制分别对初造字符号体态的影响。第三章是从参照机制角度对两种文字的新造字作比较,归纳总结其异同,同时分析了参照机制对两种文字符号体态的影响。第四章是结论。这部分是对前文内容的概括,阐述了通过对两种文字造字机制进行比较而得到的一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