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和反讽是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常用八个修辞格中的最重要的两个,是源自生活的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隐喻强调相似性,反讽却注重相对性。它们之间的这种对立关系必然引起了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可比性。本文从隐喻和反讽的哲学基础以及思维方式入手探索两者的内在关联。以往,在客观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的深刻影响下,隐喻与反讽的研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有些实证主义研究者认为隐喻和反讽话语在表达层面的模糊性使其无法准确描述客观世界。逻辑实证主义则认为隐喻与反讽缺少意义产生的重要准则即可验证性,因而没有认知意义。因此对它们被认为是文字的衍生用法,而对这两类修辞的研究也仅局限于文学和修辞领域。然而,隐喻与反讽将我们赖以生存的客观世界同我们所使用的语言紧密联系在一起。隐喻是相似性联想,而反讽则被视为相异性联想。即使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隐喻和反讽为我们认识世界提供了新的角度。隐喻和反讽的内在联系表明,它们之间必然存在广泛的可比之处。首先,作为修辞格,隐喻和反讽都是间接表达言者交际意图的有效手段。尽管它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修辞格,但从语用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发现两者皆违背了言语交际中合作原则的四个准则以及言语行为四个有效条件中的诚意条件。使用隐喻和反讽的相同原因很多,在某些语境下,隐喻与反讽比直义句更礼貌。然而,我们还需考虑它们的修辞效果,即它们能使语言更有趣、更鲜明、更有特色、让人更印象深刻。此外,本文还阐述了使用和理解两者时一些相似的制约因素,这其中突出的是语境,包含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前者指语言单位和语言系统间的关系,这不仅包括文章或会话中搭配的词和句子还包括段落和文本之间的关系。后者不仅包括交际语境,即交际的背景和交际的性质,还包括文化背景,即自然环境、社会和文化背景。此外,本文还阐述了隐喻和反讽在人类认知过程中相似的重要性。反讽体现认知主体的一种思维形式即反向思维,反讽的运用与隐喻的运用一样,具有很强的认知性。隐喻和反讽都是认识世界和形成语言的有效手段。虽然传统的修辞研究没有强调隐喻和反讽的区别,但笔者认为这两类修辞之间的差异主要存在于它们的语用功能,文体特征和理解过程三个层面。首先,隐喻被用来描述世界或解释世界,反讽则旨在表达言者态度和对事物的观点。其次,隐喻强调相似性而反讽注重相对性,从而必然导致两者在文体特征方面亦存在差异。最后,理解两者需要不同的认知努力,其理解过程也有自己独特的一面。在诸多隐喻理解的模式中,大都提及了隐喻的理解是基于相似性这一特性。而理解反讽必须从话语本身和言者真意之间的矛盾入手。可以说,理解反讽需要一个二阶推理去分析言者的真意,而理解隐喻则没有这个必要。理解隐喻只需要把相关联的两个内容联系在一起并发现其中的匹配关系。因此,笔者认为理解反讽比理解隐喻需要更多的认知努力。迄今为止,对隐喻与反讽的单一层面的研究已有较多成果,但对两者的整合,特别是隐喻式反讽的研究还存在空白。本文的一个研究重点之一就是尝试对隐喻式反讽进行一个更全面的研究以期更透彻地了解隐喻和反讽的特征和本质。隐喻式反讽是两种修辞格相互作用的产物,因此,它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依据Giora的等级突显假说,笔者认为在隐喻式反讽话语中,其隐喻含义比其反讽含义较先获得。为了清楚展示隐喻式反讽的理解过程,笔者借助空间整合理论,创建了隐喻式反讽理解的空间交叉构建模式并加以详细说明。隐喻与反讽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所以隐喻式反讽的理解必然包含两类不同的空间建构。基于此,此理解模式包括隐喻理解和反讽理解两部分。这两个理解过程在隐喻含义的理解基础上相互交叉连接在一起。整个理解过程依赖于两个思维空间一系列的意义投射和动态激发并最终促进新概念的产生。此模式清楚展示了隐喻式反讽的理解过程中的心理投射和概念整合的程序。借助这个新的理解模式,我们处理隐喻式反讽时不可见的心理思维活动可通过模拟的视觉过程清晰的展示出来,有助于我们清楚了解在隐喻式反讽话语中,较为突显的隐喻意义是如何转化成为理解反讽含义的基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