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郭文景是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之一。其作品创作题材广泛且数量丰硕。在他早期作品中,巴蜀风格构成其作品基本特色,如《川崖悬葬》、《川江叙事》等。在巴蜀系列作品中,尤以《蜀道难》Op.15(1987)影响最为突出。因此,本文以该作品为研究对象,主要从复调技术的角度深入观察其作品中对这一技术的灵活运用,并由此挖掘出复调技术在该作品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随着音乐时代的发展,音响、节奏等要素在作品创作中的地位更加重要,而传统和声、调式等功能性原则却已产生根本性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整部作品中结构力的控制所寻求到的音乐结构之美感。这时,音色特性、织体变化等在音乐发展中占主导地位。《蜀道难》中的“线性织体”、“点描”等要素正是这一结构原则的具体表现,这也构成了音乐横向发展中新的基本形态。而在其纵向发展中,运用对不同类型音响的融合、冲突等方式来形成立体化的音乐形态。在此曲中产生的新型对位织体形式便基于此原则。至此,一纵一横两种形式在音乐发展中形成各自新的陈述方式。这些变化并不与传统对位法中所强调的“对立与统一”原则相矛盾,反而是在传统基础上,使其更加丰满。本文将《蜀道难》中复调技术的灵活运用分为模仿复调技术与新型对位织体技术两大类别加以论述。随着音乐基本要素的不断创新,传统对位法则中的一些原则亦被不断丰富、拓展。为传统复调技法注入了新活力,使其应用空间更加立体化、多元化,为作曲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在《蜀道难》的创作中,其多声部结构布局与节拍、力度、速度、音色等要素的结合,都充分体现出富于逻辑性的复调思维。复调思维与结构控制方式是其创作中的重要结构手段之一。本文除研究其基本复调技法外,还就其如何将复调性结构思维、中国特色川剧高腔以及西方交响乐队等音乐形式有机融合的创作思维加以探讨。笔者希望通过此文的研究来引起更多学者对这一课题的关注。也是对20世纪多方位、多角度复调对位研究的不断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