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少数民族本科生是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入学后,在适应以汉族为主体的异质环境中,往往会遇到诸多挑战。研究少数民族本科生生活、学术与文化适应,以探究其在受到政策扶助的情景下,个体成长与文化认同状况,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根据已有研究,生活适应是个体为了维持与物质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而改变自己行为的一种连续性的历程;学术适应指的是学习主体积极主动调整,以达到与学习环境平衡的过程;文化适应指的是在新文化环境中所发生的知识、信仰和价值观等的改变过程。通过文献梳理可以发现,少数民族学生文化适应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而且文化理论中文化休克、文化中断和文化变迁理论等都较为成熟,但是对普通高校中少数民族本科生的生活、学术与文化适应的经验研究有待加强。另外,肯定性政策(Affirmative Policy)是指美国联邦政府为了消除对少数民族和妇女等不利群体在就业、教育等领域的歧视,而采取的政策措施。我国的肯定性政策被称为少数民族优惠政策,表现为对少数民族的帮扶和补偿。为探究少数民族本科生生活、学术与文化适应情况,研究员对个案学校A校立意抽样的15名少数民族本科生,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获取了丰富的访谈数据,并且通过质性分析软件Nvivo10.0,对访谈数据进行编码。研究员在Nvivo软件中对材料内容和编码进行了可视化分析,从节点层次、材料信息表和矩形式树状结构图中可以看出:在少数民族本科生生活、学术与文化适应过程中,“自然环境适应”、“生活环境适应”、“同学关系”、“学习能力差”、“学习内容太难”、“民族文化障碍”和“民族认同感”等子节点,最为受访学生所关注。通过对各节点进行按项编码制图,可以看出该节点在材料来源中的分布情况。对材料来源进行按节点编码制图,则可对不同材料进行具体个案分析。研究员对编码材料来源进行皮尔逊(Pearson)系数分析,发现各访谈材料之间的相关系数都在0.90以上,表明访谈具有研究必要的信度。研究员对访谈文本进行进一步的深度分析发现:在生活方面,大部分来自边疆的少数民族学生普遍对“异质”的生活环境不适应,特别是在人际交往方面,宗教信仰是影响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人际交往产生隔阂的重要原因;在学术方面,少数民族学生的挑战主要集中在学习语言、课堂环境以及学习内容等方面;在文化方面,少数民族学生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民族认同感,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是有限的,并且进入异质的文化环境中,逐渐熟悉“他文化”,这种自我民族文化意识因各种原因有所增强。基于如上研究,为帮助少数民族本科生适应新环境的生活、学习和文化,更好地成长,大学需要精准救济以保障少数民族学生完成学业;注重少数民族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提供多元文化教育并给予学习指导帮扶;鼓励少数民族学生积极地参加社团活动,以更好地进行文化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