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乳源木莲是木兰科优良用材树种,速生丰产性状显著,但天然林资源贫乏,是福建近几年重点推广的优良乡土阔叶树种,在发展阔叶林人工造林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加深对乳源木莲的研究,无论从珍稀树种资源的保护,或丰富造林树种资源、指导人工造林,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本文以福建省沙县青州镇板山村乳源木莲天然林及沙县郑湖乡黄坑15年生晚间伐、以及富口镇17年生早间伐的两片杉莲混交试验林为研究对象,在对乳源木莲群落生态学特性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揭示乳源木莲致危的原因,并对早晚间伐的两种典型杉莲混交林进行较系统的研究,包括生长特点,经营密度及混交比例,种间竞争与生长关系以及种间关系的调控。研究结果如下: (1)乳源木莲天然分布的生态幅度稍窄,由于人为破坏,仅零星分布。在乳源木莲偶有占优势的群落中,植物种类繁多,层次明显。乔木层、灌木层和“乔木层+灌木层”的物种-多度符合Weibull分布,相对于其它各层,乔木层的多样性指数、丰富度和优势度指数均较大,均匀度较小。 (2)对优势种种群结构和空间格局的研究表明:乳源木莲种群结构稳定,为成熟型种群,但幼苗贮备不足,数量很少,种群发展动态不容乐观;拉氏栲、酸枣种群结构呈倒金字塔型,栲树则呈金字塔型。群落中乳源木莲、拉氏栲种群分布格局均为聚集分布,但乳源木莲聚集强度较大;酸枣种群呈随机分布,栲树种群呈均匀分布,这主要与物种本身的生态和生物学特性有关,亦与物种间的竞争排斥作用有密切联系。 (3)应用方差比率(VR)、X~2检验、联结系数(AC)、点相关系数PCC和r等指标对群落中乔木层、灌木层物种各种对的种间联结研究表明,乳源木莲、拉氏栲、栲树等优势种与其它树种形成种对正联结的比例均比负联结来的大,表明其它大部分树种易与这些优势种群混生,形成相对稳定群落。灌木层23个种群间的总体联结性方差分析表明灌木层种群之间总体上也表现出正联结,并且可以达到显著水平。 (4)采用Lotka-Volterra竞争方程研究乳源木莲天然林共优种群乳源木莲与其伴生树种的种间竞争关系,结果表明:竞争平衡时,乳源木莲与其伴生树种相对优势度分别为78.23%和21.77%,说明乳源木莲种群占优势。 (5)乳源木莲生态环境大多数是温凉湿润、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山坡或山谷,多分布在中、低山溪谷、山沟两岸。乳源木莲濒危原因有:结实率较低、发育完全的种子较少、人为毁林、动物危害、缺乏较强的竞争力等,需建立自然保护区或开展迁地保护措施。 (6)杉莲混交林幼龄阶段(10年生以前),木莲与杉木种间关系协调,木莲早期生长缓于杉木,10年生左右开始进入干材速生期。由于位于两地的混交林初期造林密度及间伐早晚不同,木莲树高、胸径、干材生长有明显差异。对于黄坑山场造林密度偏高、晚间伐的混交林,乳源木莲9年生胸径平均生长量达到最大值,为0.71cm,由于第9~10年未作及时间伐调整密度,此后胸径平均生长量不断下降,到17年生平均胸径仅12.1cm,平均树高11.7m。而富口山场造林密度较低、早间伐的混交林,17年生乳源木莲平均胸径达21.8cm,平均树高13.8m,明显优于杉木。17年生胸径平均生长量为1.25cm,连年生长量为2.04cm,目前胸径生长仍处于速生期。且树高速生期比黄坑山场晚间伐的混交林延长3年左右,单株材积也增大5倍。 (7)对两种间伐早晚不同的混交林中乳源木莲的冠层特性分析表明,各径阶乳源木莲冠层特性均表现出明显差异。不同径阶叶面积性状在不同垂直层次间的差异远远超过其 曹永慧 乳源木遂淳落生币及混交载培生物学基础研允它冠层指标间的差异。不同径阶叶面积在相同垂直层次以及相同径阶叶面积在不同垂直层次上均存在显著差异。而叶面积垂直分布差异主要体现在叶片数目上。通径分析表明,对乳源木莲材积生长有利的冠层特性应为:叶面积多集中于中层内部以及下层的内、外部的冠层分布。 (8)应用异速生长模型,对不同时间间伐的混交林中乳源木莲的树冠结构研究表明,若间伐不及时,木莲树冠生长受限制不能充分扩展,树冠形状近似抛物线形,枝长分布方式对下部层次造成遮荫,不利于林木的光合作用。间伐及时、合理,木莲具有圆锥形树冠、较大的枝倾角和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因此有利于对光的截获,有利于培育乳源木莲大径材。 (9)适宜的造林密度和混交比例有利于乳源木莲大径材的培育。早间伐与晚间伐两种类型混交林生长分析结果表明,为达到培育乳源木莲大径材的培育目标,首先应适当降低混交林的初植密度,尤其是在生长阶段控制好经营密度,适当减少单位面积内乳源木莲的株数,以促进木莲树高和胸径生长;其次,杉莲混交比不宜过低,乳源木莲混交比例一般应控制在20—25%以内,并结合适时的抚育间伐促进木莲的快速增粗。 (l)通过早、晚间伐现有林分的比较,杉莲混交林较合理的初植密度应为2000~2300株/hm‘,并在 9-10年生间伐部分杉木,保存密度 1200-1500株ban,杉莲混交比例调整为3:l或更高的混交比。到第15年左右应第二次间伐,最终保留750-900株/hm‘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