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古诗十九首》位隆声远、盛誉空前,是一部直与《诗经》比肩的诗歌集粹。明代陆时雍在《古诗镜》中推崇《古诗十九首》为“风余”、“诗母”,可以说极其准确地描绘出《古诗十九首》作为经学的诗歌经典与作为文学的诗歌经典的价值。本文基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以“经学时代”《古诗十九首》的阐释文本为研究对象,围绕文学经典“审美、历史、谱系”三大要素,分析《古诗十九首》的经典性与经典化过程。全文通过对《古诗十九首》经学阐释史与文学阐释史的梳理,辨析了其经典化过程中经学阐释与文学阐释的不同价值与意义,进而将《古诗十九首》从共时性、静态性和单向度的研究,拓展至历时的、动态的和多向度的研究。
本文认为文学经典有三大基本要素与五种必备特征:三大基本要素是审美、历史与谱系,五种必备特征即审美性、规范性、耐久性、开放性与谱系化。审美是文学经典的精神实质,历史是文学经典的催生推力,谱系是文学经典的脉络与品位。这三大要素在文学经典的生成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出审美魅力、规范品格、耐久质地、开放气质与谱系特点。《古诗十九首》之所以被后人推崇为经典,首先正是因为其文本中蕴含着上述基本要素与五种必备特征。
诗歌经典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在正统文化(经学时代)背景下的古典诗歌史上,“风雅”是我国古代诗歌经典秩序确立的最重要标准,后代诗歌在未被主流接纳以前,无不首先经过“风雅”的厘定。“风雅”是一个含义丰富、并随时代发展而不断整合的诗学概念。这一概念来源于孔子诗学对《诗》的提炼,它以儒家文化为底色,以“中和之美”为哲学根基,以“温柔敦厚”为核心价值,并在与道释文化的渗透、融合中,不断丰富其内涵。中国古代诗歌经典的谱系主要是通过历代“辨体批评”中“审其源流、识其正变”而逐步建立的。《古诗十九首》的经典地位正是在历代的“诗与文、诗与赋、四言与五言、古诗与律诗、汉音与魏响、乐府诗与《古诗十九首》、苏李诗与《古诗十九首》”等辨体批评中一步步走向其作为“五言之原”、“五言之祖”、“五言之诗经”甚而达至“诗母”的经典地位。清代的诗论家们,则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推崇其为“汉道”、“千古至文”、“韵言之宗”与“旷世独立”,确证了其作为“诗母”的地位。
文学经典的阅读开启了一扇通往传统的教化之门。中国传统的诗教也称为风教,突出强调了诗歌经典的“审美教化”性。传统的诗教中,历代经学阐释者传承发展的“比兴”解诗模式乃人类理智的诡谲和诗化的谋略。他们以儒家“比兴寄托”和“美刺”诗教观为出发点,探求《古诗十九首》的微言大义,成功地将其中游子思妇转嫁于君臣关系,强化了政治伦理意义,打开了通往主流诗学语境的关卡。
文学经典的审美阐释如实地记录了人类审美意识和审美价值观嬗变的进程,并为历代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提供了参照系。《古诗十九首》作为“诗母”风范,蕴含了民族的美学品格,构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标准与审美尺度。梳理《古诗十九首》阐释史后,我们发现“厚”与“清”这两个审美范畴与《古诗十九首》阐释史关系密切,时而清胜出而厚隐潜,时而清隐潜而厚胜出,二者的矛盾性与差异性直至明清才呈显出融合倾向。从《古诗十九首》的文本出发,历代诗学阐释者围绕着清丽、清真、清婉、清厚等范畴构筑了各自的诗学理论。“清”与“厚”诗学思想与儒家崇尚“阳刚与雄厚”、道家及禅宗追求“清虚和空灵”的传统观念互相渗透交相辉映,形成了兼刚柔、致中和、发神韵的“化境”与“辞达”理论。
时势造经典。从《古诗十九首》的经典化过程,我们得到这样的启示:一种文本成为经典,首先在于她本身具有成为经典的素质,在于她是诗学长河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在于她是时代需要而应运生发的奇葩。《古诗十九首》由匿名与无名的群体所创作,集中说明时代、民族和人文精神释放点在经典生成中的重大作用。
阐释发光辉。《古诗十九首》“天生丽质难自弃”。假如没有许多诗人的爱慕与模拟,没有许多诗学家的评点阐释,没有许多普通读者的口传户诵,即便其真美巧夺天工,也不会产生耀眼的光芒。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很赞同伽达默尔阐释学和尧斯接受美学的思想,诗学的阐释使经典展现为充实的经典,读者的参与让经典大放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