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粘附是致病菌对宿主进行感染的关键,病原菌通过粘附因子可在宿主的体表或特定组织定植,入侵增殖并发挥毒力。近年来,粘附已经被认为是致病菌的一个毒力因子。关于临床病原菌粘附的研究得到广泛关注,但水产病原菌粘附及粘附机制的研究还相当欠缺。本研究以水产养殖业中重要的病原菌嗜水气单胞菌W菌株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改良后的间接ELISA法研究了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的粘附特性。结果表明,嗜水气单胞菌对鳗鲡的表皮粘液具有良好的粘附作用,且其粘附能力受初始菌液的浓度、温度、孵育时间、pH值、离子浓度以及营养要素等环境因子影响。在充分了解嗜水气单胞菌粘附特性的基础上,通过转座子标签技术构建嗜水气单胞菌野生型菌株W的突变库,并从突变库中筛选到9株粘附能力稳定下降的突变菌株。PCR鉴定证明这些突变株为转座子mini-Tn10插入突变,southern杂交证明这些突变株中mini-Tn10均为单位点插入。Genome walking技术扩增突变株插入位点的侧翼序列,经过克隆、测序得到侧翼基因序列信息。通过序列比对分析,结果显示:121号突变株转座子插入位点均为flgC基因,45号突变株的插入位点为调控CobQ/CobB/MinD/ParA蛋白家族的基因,77号突变株的插入位点为flgN基因,196基因的插入位点为RbsR基因以及261号突变株的插入位点为CydDC基因,而163号突变株的插入位点侧翼序列在NCBI中没有找到同源序列。进一步对flgC基因在嗜水气单胞菌粘附中的功能进行研究。首先将flgC基因及其RBS位点克隆至表达载体pACYC184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ACYC184+flgC,然后将重组表达载体电转至相应突变株中,构建补偿菌株。Western blotting证实重组表达载体中flgC可在突变株中得到表达。对野生株、突变株、补偿株的运动、粘附及生物膜形成等表型特征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与野生型和互补菌株相比,flgC基因突变株在运动、粘附及生物膜形成等方面都明显降低,表明flgC基因在嗜水气单胞菌粘附过程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