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就国内外对害虫再猖獗、农药对水稻等植物生理生化的影响,以及近五十年来我国螟虫发生情况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三化螟连续多年大发生,为探讨其发生原因,经过3年5个代次的试验,对扑虱灵和吡虫啉使用刺激三化螟产卵进行了研究;并依据螟虫钻蛀特性,田间经由接触药剂诱导再猖獗的可能性较小,进行了药剂使用后水稻植株一些生化物质变化的测定;进行了卵巢卵黄蛋白电泳分析:就农药刺激非耙标害虫三化螟卵巢卵黄蛋白的积累、影响保幼激素滴度水平以及雌雄差异死亡率等几个方面作了比较。 试验结果表明:非耙标害虫三化螟幼虫取食两种农药处理的秀水63,后代成虫产卵量显著高于对照,刺激了三化螟产卵。但这种效应又与水稻品种有关,对三化螟有中等抗性的镇稻2号不明显。另外,低龄幼虫(1龄)处理刺激成虫产卵比高龄幼虫(3龄)处理更明显。生化测定表明扑虱灵、吡虫啉处理后,水稻植株的草酸含量有一定程度下降,叶片光合速率显著下降,还原糖除扑虱灵在秀水63上外,均有显著增加,谷胱甘肽-S-转移酶因水稻品种和农药而异。在卵巢卵黄蛋白的比较上,电泳分析无显著差异,扑虱灵处理组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吡虫啉处理与对照无明显差异,且高龄期处理组的蛋白含量明显增加。雌虫羽化后处理组体内保幼激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1972—2002年句容植保站灯下诱蛾2、3代三化螟数据的比较发现,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2、3代三化螟增殖倍数显著提高,不论是在等方差假设还是异方差假设条件下,t测验都是极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