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芩是临床常用清热中药之一,应用历史悠久,药用需求量大,拥有良好的开发前景。然而,目前在对黄芩解热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中,主要采用“分离解析”的方法,局限于单一活性成分的筛选,而忽视中医理论“整体观”的思想,忽视中药各有效成分之间的协同作用;在黄芩解热机制的研究中,主要针对发热高峰期下丘脑中发热介质的研究,较少涉及发热初期以及外周血中发热介质的研究。因而,在黄芩质量控制、解热作用机制阐明等方面尚未完善。如何恰当地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现代生命科学技术成果,采用符合中医药学自身理论和特色的可行性研究思路和方法,阐明黄芩解热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1目的:通过对中药系统复杂性的认识和黄芩解热药效物质基础理论内涵的剖析,结合前期实验结果,在系统思维的指导下,运用处理复杂系统诸多不确定因素的灰色关联理论,将药效学实验结果和中药指纹图谱相结合,研究黄芩解热药效物质基础。提出“中药(黄芩)系统分化的有效成分原有比例形成的配比物可能是其多靶点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的假说。以谱效关系分析得出的与黄芩解热作用关联程度较高的有效成分,按照黄芩原有比例形成的配比物为研究对象,通过解热药效学实验对提出的假说进行验证,并通过配比物对发热中枢介质PGE2及其合成酶——环氧合酶(COX)在发热三个时相的影响,及其在中枢和外周血中变化的实验,进一步研究其解热作用机制,探讨黄芩解热药效物质基础及其解热机制。2方法:2.1理论探讨:通过理论研究,对黄芩解热药效物质基础的中医理论内涵和系统论内涵进行阐释和分析,明确黄芩解热物质基础的研究特点和指导思想,对研究的可行性思路和途径进行探讨。2.2实验研究:2.2.1总体设计:以黄芩素和黄芩苷原有比例形成的配比物为研究对象,进行解热药效学实验,比较其解热效果与河北黄芩醇提物解热效果的异同,验证其是否可以代表从不同产地、不同提取物筛选出来的解热作用较好的河北黄芩醇提物的解热物质基础,进而说明黄芩的解热物质基础;并在此基础上,从重要的发热中枢介质PGE2及其合成酶COX的角度,观察配比物在发热的三个时相对其在中枢含量和外周血中含量的影响,深入的探讨配比物的解热作用机制。2.2.2黄芩解热物质基础的实验研究2.2.2.1实验动物:Wistar大鼠,雄性,190-210g/只。将体温合格的大鼠随机分成黄芩苷组、黄芩素组、配比物组、河北黄芩醇提物组、阿司匹林组、模型组、正常对照组。各组适应测肛温操作后,进行正式实验。2.2.2.2检测方法:观察干酵母致热后,用药各组大鼠的体温变化,绘制平均体温变化曲线,计算最大体温上升高度(△T)和体温反应指数(TRI11),反映其发热效应强度及持续时间。2.2.2.3分析方法:运用SPSS分析软件进行方差分析的统计学检验方法。2.2.3黄芩有效化学成分原有比例形成的配比物的解热作用机制研究2.2.3.1实验动物:Wistar大鼠,雄性,190-210g/只。将体温合格的大鼠随机分成配比物组、阿司匹林组、模型组、正常对照组。各组又分为造模后3h、9h两个亚组。各组适应测肛温操作后,进行正式实验。分别于3h、9h摘眼球取血,断头取下丘脑。2.2.3.2检测方法:观察干酵母致热后各组大鼠体温变化,计算最大体温上升高度(△T);发热初期(造模后3h)和发热高峰期(造模后9h)外周血和下丘脑中的PGE2含量测定,运用放射免疫法;发热高峰期(造模后9h)下丘脑中cox-1、cox-2含量测定,运用RT-PCR。2.2.3.3分析方法:运用SPSS分析软件进行方差分析的统计学检验方法。3结果3.1理论研究结果:本研究认为黄芩是一个复杂系统,其解热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具有系统性、复杂性的特点,要以中医整体观为基础,在系统论的指导下,揭示其解热物质基础。基于此,本实验认为黄芩解热药效物质基础是黄芩系统分化的内部系统,提出“黄芩系统分化的有效成分原有比例形成的配比物可能是其解热药效物质基础”的思路。3.2实验研究结果3.2.1干酵母对大鼠体温的影响特点:大鼠发热出现三个阶段的变化——发热上升期、发热高峰期、发热下降期,这与临床发热的特点相符合。在发热三个时相出现之前,干酵母致热大鼠有一个体温下降阶段,这与干酵母引起发热的特点相符合。说明本实验成功复制了干酵母致热大鼠发热的动物模型。3.2.2在发热过程中,黄芩苷、黄芩素、配比物、河北黄芩醇提物都表现出明显的解热作用,而又具有不同的特点:黄芩苷在发热上升期解热作用较为明显,黄芩素在发热下降期解热作用比较明显,配比物、河北黄芩醇提物在发热上升期、高峰期、下降期均表现出明显的解热作用,且配比物在发热高峰期抑制体温升高和发热强度的能力均与河北黄芩醇提物的趋势相当。配比物有与河北黄芩醇提物相似的解热特点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黄芩解热作用的物质基础。3.2.3干酵母致热大鼠在发热的三个时相,外周血和下丘脑中PGE2、cox-1、cox-2含量的变化特点:在发热上升期的初期,外周血中PGE2含量高,而下丘脑中PGE2含量低;在发热高峰期,外周血中PGE2含量低,而下丘脑中PGE2含量高;在发热高峰期,cox-1、cox-2在下丘脑中的含量均有明显升高。说明发热初期外周血中PGE2含量增多,并与载体蛋白结合随血液通过血脑屏障到达下丘脑引起体温上升;发热高峰期下丘脑中cox-1、cox-2含量增多,合成较多的PGE2引起体温调定点上移。3.2.4黄芩苷和黄芩素原有比例形成的配比物对发热高峰期外周血和下丘脑中PGE2含量的升高均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对发热初期外周血和下丘脑中PGE2含量的升高没有显著性抑制作用;同时,在发热高峰期,显著降低了下丘脑中cox-1和cox-2的含量,其趋势与阳性对照药阿司匹林相当。另外,我们发现在发热高峰期,配比物对外周血中PGE2含量的升高表现出抑制作用,而阳性对照药阿司匹林则没有。由此推测,配比物抑制发热外周血和下丘脑中PGE2含量的升高,其解热作用能是抑制发热高峰期的发热强度,与外周血和下丘脑中PGE2有关;在发热高峰期可能通过降低cox-1和cox-2的含量,抑制下丘脑中PGE2的升高,使其在高峰期抑制体温升高作用尤明显。故配比物的解热作用可能与下丘脑中PGE2、cox-1和cox-2有关。4.结论4.1中药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化学物质系统,黄芩解热药效物质基础是黄芩系统分化的内部系统,要在中医整体观和系统论的指导下,对其进行整体而系统的研究。4.2实验结果证明,“中药(黄芩)系统分化的有效成分原有比例形成的配比物可能是其多靶点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的工作假说具有一定的意义。4.3按照前期工作不同产地、不同提取方法筛选出来的解热效果较好的河北黄芩醇提物中,与解热作用关联程度较高的黄芩苷、黄芩素原有比例形成的配比物有与河北黄芩醇提物相似的解热特点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黄芩解热作用的物质基础。4.4黄芩苷和黄芩素原有比例形成的配比物在发热高峰期同时降低下丘脑和外周血中PGE2水平,下丘脑中PGE2、cox-1和cox-2的含量与高峰期解热效应相平行。说明配比物的解热作用可能与PGE2、cox-1、cox-2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