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收集的大学生语料进行分析,发现在被动语态的习得中,学生存在难点相同、问题点相似的现象,其中被动句使用不足更是写作中的普遍特点。基于此,本文以对比修辞理论与新兴的文化修辞学为理论基础,分析并揭示我国大学生英语写作中被动语态缺失的原因,从而以全新的视角为我国英语教学中的被动语态写作提供一些启示。本文认为导致被动语态缺失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产品的因素和生产者的因素。产品是指由中国大学生创作的英语文本(含英语句子);而生产者就是指创作这些文本的作者,即中国的大学生。对前者的分析主要以对比修辞理论为指导,而对后者的分析则以文化对比修辞为理论基础。产品的因素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说明:首先从句式上看,Kirkpatrick提出英语在某种程度上属右分枝语言,即将最主要信息或新信息放在前面,而把次要的或旧的信息置于句尾;与之相反,汉语是左分枝语言,惯于将旧信息放于前面,新信息置于后面。这种句式特点与被动语态的强调功能相悖,使惯于使用汉语句式的中国大学生未能充分认识并掌握被动语态的强调功能。其次,作为修辞手法之一的作者或读者责任,同样影响着被动语态的使用频率。研究发现,英语是作者责任的语言。当事件或动作的接受者比执行者更重要时,母语为英语的写作者往往使用被动语态,通过其强调功能把重要的信息直接呈现给读者,以充分履行作者的责任。然而,读者责任在汉语写作习惯中占有主要地位。因此,即使在受指部分成为句子焦点,应该使用被动语态的情况下,汉语作者仍在写作中无意识地将受指部分隐藏或延迟至句尾,认为读者自己有责任去找出真正重要的信息,而作者无意去越俎代庖。从生产者的角度探讨被动语态缺失的原因,亦可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社会价值观的不同。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的差异导致表达个人见解方式的不同。在产品原因分析中已经提到,中文表达较少使用被动语态,而以主动语态为主,加之由于根深蒂固的集体主义观念——“枪打出头鸟”,致使个体的表达受社会集体习惯的影响和制约,叙述时趋于从众的表达方式,从而造成被动语态使用不足。反之,西方人崇尚个人主义,其表达方式不受集体其他成员的影响,因此在叙述时从事实的客观角度考虑,少有表达方式上的顾虑。有时西方作者甚至出人预料地使用被动语态以展现其写作个性。第二,在思维模式方面,傅雷先生曾说过:“……东方人与西方人之思想方式有基本分歧,我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重分析,细微曲折,惟恐挖掘不尽,惟恐描写不周”。汉语偏重综合的思维模式,即传统观念上的“天人合一”。在汉语表达中,对象也可以成为主体,两者是可以互换的。然而,西方人属于分析性的思维模式,认为自然是认知和探索的对象。因此,在西方思想中,作为对象的事物不能有主动意识和行动。本文认为思维模式上的差异是导致被动语态缺失的根本原因。本文认为,只有使学生时时刻刻意识到汉英两种语言在不同的句法结构、修辞方式背后关联的思维差异,才能克服被动语态缺失的障碍,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其写作和交际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