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由于国人的膳食营养结构的改善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等因素的影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呈直线上升的趋势,而心脑血管疾病多与血栓的形成和血栓栓塞密不可分。目前市场上的溶栓药物已经发展到了第三代,然而都不能完全解决血栓带来的问题,世界各国药物研究者都在积极寻找新的药物治疗方向,而小分子纤溶化合物的发现为这一现状带来了希望。本文基于自海洋微生物长孢葡萄穗霉菌(Stachbotrys longispora FG216)中分离获得的呋喃并异吲哚酮类化合物FGFC1(Fungi fibrinolytic compound 1)的独特溶栓特性,验证了FGFC1的溶栓效果,探究了FGFC1对红细胞生理作用特性的影响,并通过全身主动过敏实验和被动皮肤过敏实验评价了FGFC1的过敏性,以及初步的长期毒性研究,为FGFC1的临床前安全性评价提供了相应的数据支撑。第一章综述了纤溶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血栓疾病形成的因素、分类以及举例说明了溶栓药物的溶栓机制。第二章是通过体外溶栓和大鼠肺血栓模型验证FGFC1的溶栓效果。体外溶栓实验表明海洋双吲哚纤溶化合物FGFC1的EC50为7μmol/L,并且在浓度为5?50μmol/L时表现出积极的纤溶活性,体内FITC-纤维蛋白原降解实验表明10mg/kg的FGFC1能降解大鼠急性肺血栓,其溶栓效果与2.7mg/kg pro-uPA的纤溶作用相似。第三章是研究FGFC1对红细胞生理作用特性的影响0.015mg/mLFGFC1在加样后3h观察期内未见明显溶血或凝聚现象,表明对家兔红细胞无溶血作用。并以色甘酸钠盐(SC)为阴性对照物,葡聚糖硫酸钠盐(DSS)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阳性对照物对红细胞中的过氧化氢酶(CAT)活力,丙二醛(MDA)含量以及Na+-K+-ATP酶活力等指标进行测定来探寻FGFC1对红细胞生理结构和特性的影响。最终测定结果为FGFC1的浓度为0.3μg/mL-1.5μg/mL时,CAT活力为26.6485U/mL-51.0387U/mL,MDA含量为1.0112nmol/mL-5.6181nmol/mL,Na+-K+-ATP酶活力为790.65U/gHb-31876.94U/gHb,与阴性对照组表现相似无显明显差异,表明FGFC1对红细胞的生理结构无破坏作用生理特性没有明显影响。第四章是评价FGFC1的过敏性。通过豚鼠全身主动过敏(ASA)实验评价了给药后的动物症状,测定了其IgE和组胺的含量,FGFC1低剂量组的血清组胺含量为6.48 mg/L、IgE含量为5.98μg/mL,FGFC1高剂量组的血清组胺含量为6.97mg/L、Ig E含量为6.68μg/mL。并且对实验豚鼠的肝脏、小肠、脾脏做了病理组织学测定,其结果均显示FGFC1的ASA实验结果为阴性。大鼠皮肤主动过敏(PCA)实验同样评价了给药后的动物症状,测定了其IgE和组胺的含量,FGFC1低剂量组的血清组胺含量为0.32mg/L、IgE含量为1.49μg/mL,FGFC1高剂量组的血清组胺含量为0.46 mg/L、IgE含量为1.60μg/mL。并对皮肤蓝斑的大小和光密度进行了测定,FGFC1高剂量组蓝斑皮肤光密度为1.86、低剂量组为0.66,其结果同样显示FGFC1的PCA实验结果为阴性。由此可知FGFC1对血液无损害作用、机体无致敏危险。第五章是研究FGFC1的长期毒性。经过21天的连续腹腔给药,对小鼠的自然生长并无明显影响。血液指标检测的结果显示,三个FGFC1实验组受试动物的白细胞数(W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容量(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等血液学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血小板(PLT)、单核细胞(MO)百分比、嗜碱粒细胞(BAS)百分比、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等指标FGFC1各实验组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中性粒细胞(NE)绝对值、淋巴细胞(LYM)绝对值、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等指标则是FGFC1各实验组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小鼠的肝脏切片图显示,高剂量组FGFC1对小鼠的肝脏有些许损伤,但随着浓度的降低损伤情况也随之降低至无影响。造成肝脏损害和血液指标有如此偏差的原因,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