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社会互动理论得知,课堂中学生有效的学习是通过与教师以及不同水平的学生互动实现的。在课堂中,教师提供的作用叫做脚手架(Bruner)。教师利用各种方法提供脚手架的作用,为学生的语言学习提供支持和帮助。 Van Lier认为IRF是课堂最常用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课堂沉默有很大的影响。教学的互动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参与。然而,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学生的沉默现象普遍存在,课堂沉默成为互动的障碍,不仅影响教师教学目标的实现,也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因此,有必要探求学生课堂沉默的原因,找出打破沉默的方法,进而实现有效的课堂互动。本文基于以上理论基础,对大连两所学校的两名老师进行个案研究,通过问卷,访谈和课堂观察,找出了两位教师所在班级学生沉默的原因以及教师处理课堂沉默的方法,以实现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作用。结果显示,造成大学生沉默的主要原因包括学生因素,文化因素和教师因素三方面。学生因素包括学生的动机,性格,学习习惯和语言水平。文化主要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对沉默的积极态度。在课堂上,学生认为保持沉默既体现尊重教师权威,又可以作为害怕答错保护自己面子的方法。教师因素集中在课堂组织。课堂上针对学生的沉默,两位教师使用三种方法帮助打破沉默,一是教师运用提问策略,包括计划策略,设计策略,调控策略和反馈策略。计划与设计策略与提问相关。调控策略主要包括重新分配问题,重复,提示和自我解释的策略。二是非语言因素的运用,如微笑,眼神交流,语气与重音,以及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三是两位教师以不同的IRF模式组织课堂。运用Van Lier的IRF的两种模式,对2位教师课堂IRF的模式进行分析,发现IRF的两种模式造成课堂教学效果的不同。两位教师的最大不同之处是,教师B鼓励学生开始话轮,运用调控策略调动学生之间的人际互动。而教师A的特征是提出高级参考性问题,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概括来说,教师A倾向于启发学生个体思维的互动,教师2注重学生间的人际互动。从教学效果看,教师B班的沉默现象少于教师A班,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教高。最后,作者提出相关教学建议,教师通过教学反思,在课堂中应兼顾形式与意义的教学,平衡个人与人际间的互动,运用语言,活动以及非语言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促进学习者的语言以及综合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