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白质疏松与眼底血管病变的相关性研究目的脑白质疏松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可见四分之一患病,但有关脑白质疏松的具体病因、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缺血性脱髓鞘和脑小血管病变是LA发病机制中的两个重要的学说。依据病理学发现LA患者存在脑小血管病变,可认为其缺血性损害主要是与脑小动脉损伤有关。多项研究提示脑卒中患者眼底血管病变和颅内血管病变病理学改变相似,眼底血管病变和脑卒中的共同病理学基础是小血管的病变。小血管病变是促成脑卒中的病理机制,眼底血管病变已经被认为与卒中危险相关。眼底血管是循环系统中唯一能在体外进行无创检查、且易于动态观察的血管,是有助于我们了解脑小血管病变的指标。眼底血管病变对脑小血管疾病的指导意义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本研究收集并分析脑白质疏松与非脑白质疏松两组患者眼底血管病变的异同,探讨是否可将眼底血管病变作为反映脑白质病变的征象;并将脑白质疏松患者按病变严重程度进行分级,探讨眼底病变与脑白质疏松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同时进一步探讨脑白质疏松的相关危险因素。
研究方法:
连续收集2012年1月~10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均行轴位头颅MRI,T1加权,T2加权及液体反转序列(FLAIR)并能坐位配合眼底照相的,年龄在40~80岁之间的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共168例,由神经内科医师根据头颅核磁共振成像(MRI),以脑白质疏松影像学诊断为标准将其分为LA组(108例)和非LA组(60例)。所有患者在意识清楚下散瞳后配合完成双眼眼底照相,由两名以上专业眼科医师客观评估眼底血管异常病变指标,包括:动静脉交叉征、微血管瘤、蜡样渗出、棉绒状斑和出血斑。比较两组患者间一般临床项目及眼底血管异常病变的情况。根据Fazkas量表分析进行定量评分,将脑白质病变患者分为轻度LA组(33例),中度LA组(41例)及重度LA组(34例),比较其严重程度与眼底血管异常的相关性。
结果:
脑白质疏松组原发性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率、血清Hcy及血浆CRP水平均高于非脑白质松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
脑白质疏松组中,视网膜血管动静脉交叉征的发生率为70.37%(76/108),高于非脑白质疏松组的38.33%(23/60);蜡样渗出的发生率为31.48%(34/108),高于非脑白质疏松组的15.4%(9/60)(P<0.05),棉绒状斑、出血斑及微血管瘤等眼底血管病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存在视网膜动静脉交叉征的患者脑白质疏松的发生率是无动静脉交叉征患者的4.14倍(OR=4.14,95%CI:1.67-10.28),存在蜡样渗出的患者脑白质疏松的发生率是无蜡样渗出患者的1.81倍(OR=1.81,95% CI:0.56-5.87)。
二分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是眼底血管病变的独立影响因素(OR=4.02,95%CI:1.59-10.13;OR=3.22,95%CI:1.93-25.87,OR=2.51,95%CI:1.75-7.42)。眼底血管病变患者脑白质疏松病变程度为无眼底病变患者的1.23倍(OR=1.23,95%CI:2.87-8.13)。
结论:
眼底血管变中的动静脉交叉征和蜡样渗出能在一定程度上是反映脑白质疏松病变;眼底血管病变与脑白质疏松病变程度呈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