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哲学自从古希腊产生起时,第一哲学问题就是探究世界的本源问题,进一步来说,哲学就是从对本体论问题的追寻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本体论是哲学的母胎,是哲学、形而上学的核心。纵观西方哲学的发展史,伴随着人类思想的发展,哲学本体论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在古代,科学尚未从哲学中分化出去,这就决定了哲学的认识模式总是从总体上,笼统地把握存在,最终直观地得到关于终极存在,终极原因的知识,“什么是世界的本源”必然是这种认知模式的逻辑起点和逻辑终点。对这一本体性问题的回答,尽管古代哲学家尽管在内容上各不相同、千变万化,“但其共同的思维模式是把整个世界奠基于一种或几种最终的始基上,始终没有超出一种方法论的界限:人心外求,直接从世界本身来说明世界。”1在中世纪,哲学成为神学的女仆,理性成为信仰的工具,“上帝”、“神”是唯一的哲学本体,对“上帝”、“神”的研究占据了全部哲学的中心地位,中世纪哲学就是基督教哲学。这个时期的本体论探讨也发生了转变:首先,基督教哲学预设出本体“上帝”,“神”,其次,它以预设的本体(上帝)为起点,努力追寻精神的本质,通过对上帝这个绝对精神的追问而深入到具有人神结构的个体意识的灵魂,深入到一般精神的能动本质当中去了。所以,基督教哲学所追问的核心问题,不再是古希腊哲学全力所追求的“世界本源是什么”的本体论任务,而是努力去建构由上帝主宰的人神的本体世界。到了近代,笛卡尔开创了近代哲学,把“我思”变成了哲学(形而上学)的基本出发点或“第一原理”,把人的主体性、自我意识当做哲学的出发点和基础,由此出发去解决存在和知识的根本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本体论的主要对象,即上帝,我思和物体三个实体。笛卡尔颠覆了古代哲学的“人心外求”的认知模式,转向到“人心内求”的认知模式,使哲学从在客观世界中去探究终极存在是什么的古代直观哲学,转向到以意识为起点去解决思存关系问题和统一问题的近代反思哲学。近代反思哲学经过莱布尼茨,沃尔夫等近代唯理主义者的发展,与古代本体论相比,已经鲜明地呈现出了两者沿两条截然不同的路线去探究本体的局面:近代本体论追求“意识的同一性”,古代哲学本体论追求“世界的同一性”。休谟哲学对康德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休谟对唯理论的诘难使康德从唯理论的睡梦中觉醒过来,发现唯理论的独断性、虚妄性。正是在休谟的启发下,康德展开了对理性的批判,从人的主体理性认识能力着手,考察,界定主体理性的功能范围,划分出了人的理性的不同逻辑层次,即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划定出了人的认识范围,并为形而上学奠定稳固的发展基础,即确定了科学和形而上学的界限。康德构建出了理性的认识层次和本体层次,即认识论和本体论,而传统形而上学是在认识论和本体论统一的情况下,追寻本体对象的,康德对传统本体论的批判正是通过梳理理性的两个逻辑层次而实现的。康德认为传统本体论之所以纷争不断,未得到合理的答案,是因为传统本体论试图在理论理性所建构的现象界中追求无条件性、绝对完整性的本体对象,而在现象界中并不存在无条件者、绝对完整者。所以康德认为,传统本体论所追求的本体对象不属于人的认识范围,不是人的理论理性的功能所能达到的领域,是理性对知性的僭越,都只是先验幻想。但康德认为追求形而上学是人的一种自然倾向,传统本体论所追求的本体对象虽然不是认识的对象,但它们是人的理性自然本性需要,是实践理性的对象。康德将传统本体论所追求的对象转移到他的实践理性领域予以解释,于是康德在他的实践理性中悬设出上帝存在,意志自由,灵魂不朽。哲学是一个时代精神的精华,本体论是哲学的根。康德对传统本体论的批判,意味着改变了本体论的命运,对哲学问题予以全新的解释,赋予他所处的时代以新的根本的精神,满足了他所处的时代的根本需要,奠定了科学存在的根基,满足了人的本体性需求。康德的哲学是批判的哲学,批判哲学留给后世的是批判的精神,批判精神是他赋予后世的无价的财富,批判精神是人类实现思想解放,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获得人类应有的地位和尊严的先锋队。康德哲学可以被后世超越、否定,但他的批判精神将永驻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