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理念的文化哲学审视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4次 | 上传用户:ma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时代,社会对大学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大学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承担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当人们审视现代大学所出现的种种问题甚至危机时,却发现其主要根源之一在于理念的缺失和危机,因而对大学理念的探讨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其研究视角越来越集中在文化视域。一般而言,这种视角的确立和转换基于理论深化和现实回应的需要,意味着人们正以新的眼光审视和认识大学的本质,以新的思维揭示大学的运行规律。本文紧密结合中国大学理念范畴尚未厘清的核心问题,借助于文化哲学的研究方法,对大学理念与文化的关联性、互动性,对二者的互动关系以及大学理念生成的文化机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从理论上揭示了大学理念的文化本性,提出了大学理念的文化价值和大学理念的文化生成方式;在实践方面,针对大学办学理念、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等涉及现代大学建设等关键问题,提出了大学要守望传统精神,增强大学与时俱进的变革精神,有力地推动大学在未来的改革与发展。本论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揭示了大学理念与人的生命存在及其活动的本质联系,突出学生和教师这一大学理念的真正话语主体。通过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笔者认为,政府、用人单位、学生、教师、校长等共同构成大学理念话语主体,而各种主体的话语地位并不是均衡的。作为大学的真正主体——学生和教师,没有得到认真对待,甚至被忽视。为此,论文深刻阐述了大学理念与学生和教师之间深刻的相互关系,指出大学理念生成所依靠的主体主要是学生和教师,大学理念体现着学生和教师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及其活动,并以此关系为主题贯穿本论文始终,确保了大学及其理念存在的意义和研究的价值。第二,揭示了大学理念与人类传统文化之间的深刻联系,强调现代大学理念创新必须守护和承接大学传统理念。通过对中西大学传统理念演进的历史考察,笔者发现,中国现代大学从一开始就没有植根于中国文明传统之中,缺少自己文化根基。对西方大学的学习仅仅是借鉴了制度形式,对制度做了必要的维护,但没有真正理解和借鉴支撑制度的理念。为此,本论文系统考察了中国古代大学、西方大学、中国近现代大学理念演进的文化基础、合理内核和现实启示,深刻反思和批判了现代中国大学理念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牵引贯穿本论文始终,解决了现代大学理念创新的文化根基问题。
其他文献
海运江南粮至大都(今北京),是元朝政府应对南北经济差异,保障京师用粮的重要举措。桑哥秉政时期,曾出现元代海运史上的第一次高峰。元武宗即位后,推行“至大新政”,加强海运
初等几何研究是高等师范学院数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然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并不理想。本文对学生进行调查,结合学生情况和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一些思考。
摘要:论文基于探究性教学实质的分析,结合金融学的学科特点,提出从设计教学环节,采用多样化教学形式及整合学习资源等方面有效实施探究性教学。  关键词:探究性教学;金融学科;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7-0216-02  一、探究性教学的含义及实质  人类从未停止过在教学方式上的探讨,早期以卢梭、布鲁纳的“发现法”为代表,其后前苏联科学
公交车点多面广客流量大,安保难度高。在日常运营过程中,驾驶员要做到有效防范恐怖袭击,保障自身及乘客的生命财产安全,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的防恐应急处置技能。
<正> 风景从自然走上画布,从背景成为前景,一旦绘画艺术中风景具有独立的审美表现意义,风景画便诞生了。西方近代风景画具有独特的发展轨迹。研究其源流,不仅能揭示风景画发
本文在《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实践中,探索在授课、培训基础上的另一种演绎方式:导演。结合《u型理论》关于9种学习环境对三种课程演绎方式做了异同点分析,也结合培训实践中分享
摘要: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如何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介绍了本人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以论文写作为抓手,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些具体做法,以期与大家共同商榷。  关键词:论文;写作;研究生;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2
从湟源县林业鼠害、畜牧鼠害、农业鼠害发生的实际情况,分析其发生原因,提出了鼠害防治各部门应协调一致,统一部署,联防联治的工作思路,以期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本文在平常生活时期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时期对青少年互联网使用进行了两次全国性问卷调查,通过对比分析,深入了解城镇青少年对网络产品的依赖程度及风险认知现状,并对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