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中,老年人口数量快速增加与家庭规模小型化相伴随,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无法承担养老重任,迫切需要向社会养老转变。“十二五”规划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是也暴露了社会养老供给总量不足、结构不平衡、责任主体单一等问题。为了了解养老服务供给特征,找出主要的要素变量,以供给需求均衡的视角,运用系统动力学研究社会养老服务各模式供需均衡的影响机制,从而为优化服务供给建设提供依据。本文首先阐述了养老服务系统的基本概念,包括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的区别;其次,通过梳理学术文献和政策文件,从人口变化、经济发展、养老方式联动三个角度归纳了影响养老服务系统的要素;再次,利用各要素微观层面的联系,建立养老服务供给的系统动力模型,通过仿真财政政策对不同养老方式的支持力度,找出最优的财政分配比例;最后,模拟不同情景下,GDP增长率、失能率、市场参与率的变化对系统平衡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变量变化的情况下,对居家、社区、机构的养老财政投入比例分别是75%、10%、15%,能使养老服务在12年内达到供需平衡;GDP增长率提高加快平衡达到的时间;失能率上升使养老平衡达到时间推后;民间资本参与占比增加能快速提高机构养老容量,进而加快机构养老供给的平衡。本文的研究得出建议如下:(1)政府应从顶层设计,优化对不同养老方式的支持力度;(2)统筹建设,改变分配不均的状况;(3)市场参与对机构养老容量产生正的影响,不仅应提高在机构养老中民办机构的占比,更应该在居家和社区养老中探索民间资本的参与的模式;(4)需求转化为有效需求,老年人应转变自己的养老观念和消费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