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翻译理论对隐喻的翻译研究多以修辞为取向,把隐喻的翻译视为修辞层面的语际转换。认知语言学对隐喻做出了全新的解释——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它为翻译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鲁迅因其作品中独特的语言风格、深刻的思想意义、丰富的内涵,被尊称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当前对鲁迅作品的研究颇为热烈,然而,对鲁迅作品翻译的研究相对比较局限,针对其翻译的难点——中的隐喻翻译研究更是寥寥可数。本文试图结合认知中的图形-背景理论,以《鲁迅小说选》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及莱尔译本中的隐喻翻译为例,对小说翻译中隐喻主题的传达,隐喻图形/背景的转换、英汉句式的差异进行探析,进而探讨隐喻翻译策略的选择,希冀为文学翻译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和第二章指出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状况,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本文的主体,第三章主要结合鲁迅作品中的隐喻及两个英译本中的翻译,从颜色隐喻、疾病隐喻、身体隐喻三个主题隐喻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图形背景理论在隐喻翻译中的应用及对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第四章从篇章隐喻和句序转换两个角度探索图形背景理论对隐喻翻译的启示。笔者认为,由于作者、译者和读者认知思维的差异,运用图形-背景理论的凸显观可有助于译者明确文章的主旨,进一步了解不同语言对相同事物的表达方式的差异,从而凸显文学作品中的篇章隐喻,有效避免翻译中图形背景的错位;对文本的句式分析则成为隐喻主题凸显的重要途径。鲁迅原作和译本中句序的异同,引起凸显图形/背景的变换,造成译本隐喻意象的差异,从而影响了篇章隐喻的连贯和衔接。按照图形-背景理论,句型转换中应遵循最佳映射,如果不能直接对等映射,则应另辟蹊径,采用增补或者移植图形/背景信息的翻译策略,可译出更贴近原作的译文,更易于使读者接受。第五章总结全文,并陈述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和今后的可研究方向。本文取材于含有丰富隐喻的经典小说《鲁迅小说选》及其译本,尝试探索图形背景理论在篇章隐喻凸显及英汉隐喻翻译句序转换中的运用,指出译者翻译过程和读者阅读译本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无意识的图形/背景突显的过程,由此影响了译者隐喻翻译策略和译文衡量标准的选择,并对文学翻译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