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选用典型氮磷钾肥料为试验材料,土柱培养后采用切片采样的方式,研究典型土壤肥际微域中氮肥与磷肥、钾肥的交互作用对养分形态转化与迁移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探讨不同氮磷肥料组合与不同施肥方式对小麦生长、氮磷吸收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试图明确肥料组合与施肥方式对养分利用率的影响效应和机制,为生产实践中提高肥料利用率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
(1)肥际微域中提高钾肥用量可降低土壤对钾肥的固定率,增加钾肥有效性。随施钾量增加,肥际到非肥际土壤中水溶态、交换态和非交换态钾的含量显著增加,增加的幅度表现为:水溶态钾>交换态钾>非交换态钾。钾的迁移距离也随施钾量增加而显著增加,施同等铵态氮条件下,施钾量增加2.4倍,而钾的迁移距离提高了16.4%(12mm)。不同形态钾受影响的距离范围也表现为:水溶态钾>交换态钾>非交换态钾。结果表明,钾肥集中施用可能更有利于提高其养分有效性。
(2)与铵态氮肥共施显著影响肥料钾的转化与迁移。铵态氮肥单施大幅度提高肥际微域中水溶态钾含量,并导致交换态钾含量显著下降,随距肥际距离的增加,铵对水溶态和交换态钾的这种影响效应逐渐减弱。单施铵使肥际非交换态钾含量略有下降,影响相对较小。铵钾共施较单独施钾显著提高了水稻土肥际钾含量最高区域水溶态钾含量和肥际到普通土壤过渡区域中交换态钾含量,降低了所有土样中的非交换态钾含量。钾自肥际向非肥际的扩散距离也因施铵而增加。形态转化和迁移两方面的作用均说明了铵钾共施可显著提高肥料钾的有效性。
(3)铵钾等摩尔量施用时,水溶态和交换态养分都表现为钾的摩尔浓度大于距肥际相同距离处铵的摩尔浓度,而且钾的迁移距离也大于铵。铵钾比较的结果表明水稻土对铵的固定能力要强于对钾的固定,铵钾共施提高了钾的有效性也与此有关。肥际铵钾共施的效应总体上表现为,铵对钾的影响显著大于钾对铵的影响。这为生产实践上通过铵钾搭配提高肥料钾的有效性提供了依据。
(4)利用不同模型拟合由肥际到非肥际钾的分布情况,无论是水溶态钾还是交换态钾,反S型曲线y=a/1+becx均可以很好地拟合其分布。这一曲线与线性方程的差异主要是能很好地拟合肥际微域养分浓度较高区域以及养分扩散末端区域的缓慢下降,适合于描述扩散能力较强的养分由肥际到非肥际的浓度变化。
(5)不同氮磷肥配合显著影响肥际微域中磷肥的转化与迁移。单施磷酸二氢钙(MCP),各种形态无机磷含量均有所增加,且在肥际微域高浓度区域(0-2mm)增加最为显著,水溶态磷(WE-P)、二钙磷(Ca2-P)和八钙磷(Ca8-P)所占比例最大,三者含量占到这一区域磷总量的81.9%。硫酸铵与磷酸二氢钙共施,提高了肥际微域中水溶态磷和二钙磷的含量,促进了磷的迁移,八钙磷含量则有明显下降。尿素与磷酸二氢钙共施,则降低了肥际微域中水溶态磷和二钙磷的含量,使八钙磷和铝磷(Al-P)含量明显增加。
(6)针对不同氮磷肥组合,不同施肥方式对小麦生长和氮磷吸收利用均有显著影响,其中根下5 cm条施处理的氮肥利用率最高,其次为距根12 cm条施,全土混施的效果最差,而同一施肥方式的氮磷肥组合间的差异不大;而磷肥以全土混施的利用率最高,根下5 cm和距根12 cm条施效果均较差。以上结果表明,氮、磷肥的施用距离和施用方式不同,其对作物的有效性也不同,若使复合肥的养分在空间上均最为有效,它的合理施用方式是未来生产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