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语》是记录孔子思想的经典之作,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论语》中体现的儒学思想对中华民族和世界文化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自利玛窦首次将《论语》翻译成拉丁文起,四百年来,《论语》的翻译和英译研究从未中断。目前《论语》英译研究主要集中微观方面,如核心概念,翻译策略以及译本之间语言层面上的对比。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文化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自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道金斯(1976)首次提出模因概念以来,该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解释文化传播现象。目前随着中国经典文化的英译西传,不少学者开始以模因论为理论框架,从文化进化的视角研究中国文化经典的英译和传播。然而鲜有学者从模因论的视角,结合符号学理论对《论语》中文化符号“仁”和“礼”的英译做相关研究。本论文以模因论为主体理论框架,结合符号学的相关理论,以理雅格译本为研究范本,分析了《论语》中文化符号“仁”“礼”的异域传播。论文采用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结合符号模因异域传播图式,分析了文化符号“仁”“礼”异域传播的四个阶段,并详细论证了再符号化模因“virtue”“propriety”被西方读者接收的深层文化原因。本论文以模因整个传播过程为主线,通过分析文化符号“仁”“礼”的异域传播过程,得出如下结论:(1)再符号化过程贯穿于模因传播的整个过程。模因在传播过程中为适应新的传播环境,需要不断地调整其外在形式和内涵外延,即不断地进行再符号化。从模因论的视角看,译文的实质是源域模因再符号化后的变体;(2)模因的两大特性,即情感共鸣性和文化顺应性有助于模因的异域传播。文化符号“仁”“礼”在西方世界快速传播是因为其再符号化变体“virtue”“propriety”具备情感共鸣性和文化顺应性两大特性。本论文从模因论的视角,分析文化符号“仁”和“礼”异域传播机制,一方面从文化进化的角度开拓了文化符号异域传播研究的新视域,并指出了译文是源域模因再符号化的实质;另一方面《论语》中文化符号的异域传播经验,为中国其他文化典籍的异域传播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