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氟是一种最基本的微量元素,主要存在于大气、水、土壤、煤炭以及食品中,在医学和工业中都涉及到氟。由于氟化学性质活泼,主要以F离子为主,F离子可以与其它元素结合形成有机和无机氟化物。氟化物是防止龋齿发生的主要物质。氟化钠是最常见的可溶性氟盐,容易释放出F离子。虽然适量的氟离子对动植物乃至人体有益,但过量氟的摄入就会产生毒性效应。随着工业的发展,人类生产活动造成了大量氟化物的产生,如金属冶炼,砖、陶瓷、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氟是一种最基本的微量元素,主要存在于大气、水、土壤、煤炭以及食品中,在医学和工业中都涉及到氟。由于氟化学性质活泼,主要以F离子为主,F离子可以与其它元素结合形成有机和无机氟化物。氟化物是防止龋齿发生的主要物质。氟化钠是最常见的可溶性氟盐,容易释放出F离子。虽然适量的氟离子对动植物乃至人体有益,但过量氟的摄入就会产生毒性效应。随着工业的发展,人类生产活动造成了大量氟化物的产生,如金属冶炼,砖、陶瓷、玻璃的生产,以及核燃料和有机肥料的加工等,使空气和水体中氟化物的浓度升高,从而使有机体暴露于氟化物的机会增加。本论文研究了在亚致死浓度下氟化钠对中华大蟾蜍幼体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通过对蝌蚪的外部形态测量,组织学及分子学方法,来阐明氟化钠对无尾目幼体发育的影响。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不同发育时期的中华大蟾蜍蝌蚪,经过不同浓度的NaF暴露后,测定其体重,体长相关形态学数据,结果表明,暴露初期的中华大蟾蜍蝌蚪对NaF更加敏感。而且,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低浓度的NaF(≤10.00mg/L)使蝌蚪的体重增加,高浓度的NaF(50.00mg/L)使蝌蚪的体重下降。NaF对蝌蚪的体长影响不明显。2.利用阿利新蓝及茜素红双染色技术研究不同发育时期的蝌蚪暴露于不同浓度的NaF中,对骨骼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暴露于50.00mg/L NaF的G33期和G38期的蝌蚪,对骨的形态未产生明显的影响。随着暴露时间延长到G42期,高浓度的NaF(50.00mg/L)改变了骨的发育进程,主要表现在骨骼的钙化延迟。说明高浓度的NaF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抑制效应增强。而低浓度的NaF(≤10.00mg/L)能促进骨的发育,这些主要通过蝌蚪骨标本颜色的明显差异来判断的。3.不同发育时期的中华大蟾蜍蝌蚪,经过不同浓度的NaF暴露后,测定其甲状腺的形态大小。结果表明,低浓度的NaF(≤10.00mg/L)促使甲状腺变大,而高浓度的NaF使甲状腺变小,但观察测量发现G33期的蝌蚪的甲状腺在高浓度的NaF中反而变大,这说明G33期可能是甲状腺发育的一个关键时期,而且其发育受F离子的刺激,也许该现象是一种代偿反应,这点还需做进一步的研究。4.组织学俭测显示,暴露于50.00mg/L NaF的G28期蝌蚪,其甲状腺组织未产生变化,暴露时间延长到G33期,甲状腺组织出现了胶质减少或缺失的现象,随着暴露时间的进一步延长,蝌蚪发育到G38,G42期,其甲状腺滤泡上皮排列松散,且甲状腺滤泡之间的间距变宽,表现出明显的退化现象,这说明高浓度的氟离子对中华大蟾蜍的甲状腺发育产生明显的毒性作用,可阻滞其发育。5.通过半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蝌蚪全组织中脱腆酶D2和脱碘酶D3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经50.00mg/L NaF暴露的实验组,其脱碘酶D2和脱碘酶D3基因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无差异。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害虫是农作物的大敌,每年害虫都会对农作物造成很大的损失,因此了解害虫的生长发育,生活习性对防治害虫很有必要.成虫都是在特定的时间产卵,相应地,幼虫在特定的季节或一年中的特定时间出生,即幼虫的出生是非连续的,正是由于害虫种群的这种特点,使得我们掌握实施化学控制的时间、杀虫剂对害虫幼年、成年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影响直接关系到害虫控制的成败.论文第二章在具有生育脉冲的阶段结构模型的基础上,考虑化
鳞翅目是昆虫纲中的第二大目,包括蛾和蝶两类昆虫,其中蛾类约占鳞翅目昆虫的90%。蛾类有如此巨大的多样性,许多类群传统的形态学分类很难给出一种准确的分类与界定,鳞翅目的系统发育关系更是没有统一的观点,因此,系统学工作者一直在探寻形态学特征以外的可靠证据解决这些问题。线粒体基因组作为核外遗传物质有许多区别于核基因的特点,所以自发现以来便作为重要的分子标记迅速用于各项生物学研究,特别是系统分类学研究。截
用列举法(即通过列举E上的全部L-fuzzifying拟阵独立集系及其上的由拟阵独立集系组成的全部L-cotower,进而得到它们所构成集合的基数)研究了当L为菱形格时基数小于或等于3的有限集E上的L-fuzzifying拟阵独立集系之集Ⅱ(E,2,L)与其上的由拟阵独立集系组成的L-cotower之集Ⅱct(E,L)的基数.证明了等式|Ⅱ(E,2,L)|=|Ⅱct(E,L)|,推广了分明拟阵中的
熟知,Sturm-Liouville(S-L)理论起源于固体热传导模型.其应用已涉足于数学物理、工程技术、地球物理和气象物理等各类应用及理论学科.并且该理论的研究一直受到众多数学家及物理学家的关注.本文主要考虑S-L系统的谱与其逆问题,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从新的角度进一步研究S-L系统的谱特性及其在逆问题中的应用.具体地,本文研究的内容主要有: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S-L理论的研究状况及本文所
Langmuir-Blodgett膜(简称LB膜)是一种新型的单分子膜技术,各国研究人员都热衷于LB膜的研究。LB膜技术实现了对单分子膜在分子水平上的操纵,LB膜由于金属离子的引入而具有了更广泛的潜在应用价值。两亲分子之间的作用会由于亚相中的金属离子与两亲分子亲水头基的相互作用而发生改变,并且单分子膜的成膜强度、成膜能力、单分子膜的结构和形貌等也会受这种相互作用的影响,其中两亲分子的亲水头基是造成
在生态学中,物种动力学行为分别由微分方程描述的连续时间模型和由差分方程描述的离散时间模型来刻画,且时滞和外界的干扰对生物种群密度的变化有着较大的影响.本文主要讨论了具有离散和连续时滞的Host-Parasitoid模型和具有食物限制和扰动的离散时间捕食-被捕食模型两类生态模型解的渐近性,主要包含了模型解的渐近稳定性、Hopf分支、Flip分支以及Neimark-Sacker分支的存在性和稳定性等问
目前,对于狭域分布的物种的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多以植物材料为研究对象,并且多数研究结果认为,相近的物种中,狭域分布的物种比广泛分布的物种的种内遗传多样性要低;也有研究显示出了相反的结果,即狭域分布的特有物种具有中等到高等的遗传变异。然而,对于狭域分布的动物的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较少,本论文以六盘齿突蟾为研究对象,试图探讨狭域分布的六盘齿突蟾的遗传多样性,种群动态历史。六盘齿突蟾(Scutiger liup
脑科学是21世纪生命科学中的重要领域,神经网络的工作方式是脑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其中,神经网络对节律性运动的调节是近几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在对神经网络调节运动模式进行研究的初级阶段,相比于大脑内部复杂的神经网络,中枢模式发生器(central pattern generator; CPG)这种相对较小的网络受到大量学者的关注。CPG是指在缺少感觉输入和时间信息编码输入的前提下仍能产生节律性
在对啮齿类的研究工作中发现早期社会应激会对啮齿类的大脑和行为产生长期并且持续的负面影响。但是非常有趣的是,现有研究已经显示这些影响中的一部分有可能被触觉刺激逆转。例如:实验发现在新生儿隔离期间伴有新生儿触觉刺激处理可以逆转或阻止新生儿隔离对成年后行为,情绪等方面的影响,并且还发现新生儿触觉刺激效应有性别差异。然而现有研究对新生儿触觉刺激是否可以逆转或改变由早期隔离引起的非空间学习记忆,社会性及神经
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简称大鲵,是我国特有的有尾两栖类,也是全球现存两栖类中体形最大、寿命最长的古老动物,素有“活化石”之称。本文以秦岭南坡仿生态环境下养殖的大鲵为研究对象,在2011年7-8月采用全事件记录法、随机取样法、焦点动物取样法和瞬时扫描取样法分别对其繁殖前期的夜间活动节律、行为谱、行为时间分配以及影响其出洞活动的环境因子等进行了观察研究,旨在揭示大鲵繁殖前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