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土地改革的革命大潮中,位于太行山东麓、晋冀豫三省交界的涉县,由于其是全国面积最大、最巩固的晋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的首府县,所以,涉县在土地改革的过程中,有着鲜明的特色,涉县的土地改革具有前瞻性、及时性等特点,农民参与土改的积极性、斗争性特别强。此外,由于受革命形势、社会环境、历史局限性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在涉县土改政策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反复与波折在所难免,而中国共产党却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问题。尽管涉县的土改,是在不断摸索中前行的,但是,土改最终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目标,有利地推动了涉县政治、经济、文化的革新,促进了涉县解放事业的发展。本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大致可分为四部分:一、按照时间顺序,对涉县土改的具体实施过程进行了阐述。首先,通过对涉县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土地占有关系、经济生产、政治斗争各种情况的介绍,揭示涉县在抗战前的总体社会状况,着重介绍和分析了土地的占有状况,以及抗日民主政权的相关情况,展现了涉县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客观现实。其次,对涉县减租减息运动与成效进行了分析。涉县首次减租减息运动是由一二九师八路军工作团领导展开的。论文对1938年2月至1946年夏,涉县所进行的七次减租清债运动进行了具体的论述,以当时的租佃关系作为着眼点,并结合《晋冀鲁豫边区土地使用暂行条例》的实行,指出涉县的减租减息与全国其他根据地不同步,斗争形式也不尽相同,对减租减息在削弱封建剥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民思想解放、推动农民拥军参军、民主风气的形成、巩固与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进农村新文化运动发展等方面的成效,进行了分析。此外,论文还以西辽城村减租运动为个案,深入揭示涉县减租减息运动的具体路径,着重论述了减租减息运动,对西辽城村民主建设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再次,论述了《五四指示》在涉县的推行,以及“耕者有其田”目标在涉县的初步实现。而在《五四指示》颁布与落实前所进行的反奸清算运动,对穷凶极恶的汉奸地主、恶霸以及封建旧势力进行了严惩,农民通过反奸清算运动,认识到了自身所拥有的权力,为接下来土改的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反奸清算运动基础上,论文对涉县从着手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团结自觉复查运动、结合三查挤封建进行了阐述与分析,而团结自觉运动是具有涉县乃至太行地域特色的土改。文中重点考察了典型的土改村,如岩头村土地改革的开展,原曲村、赤岸村的土地复查。最后,把《中国土地法大纲》精神与涉县土改实际相结合,对土改复查中的民主填补运动以及结束各阶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结合井店、索堡的填补运动,西达的土地清丈,南关的纠偏等等,对土改的几个关键节点进行了阐释。分析了冶陶会议、粟山会议、1948年10月县区干部扩大会对检查土地复查顺利进行,所起到的促进作用。此部分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中共大政方针与涉县土改政策的具体执行相结合,对涉县土改的实施过程,进行了详尽的论述。二、对涉县土改过程中出现的波折与反复进行了论述。除了将这些波折与反复穿插到各章的论及之外,论文的第五章以更乐村为例,揭示了涉县土地改革时“左”倾错误的产生原因、发展过程、历史特点,以及中共进行的及时纠正。更乐村土改的“左”倾错误,引起了县委、太行区委、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乃至中央的高度重视,而对更乐村土改“左”倾错误的论述,会更加客观的还原“左”倾错误对土地改革在损害农民利益、破坏党员干部队伍、重创工商业等方面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以及中国共产党采取重新划定阶级成分、补偿中农受损利益、抽补土地等措施对“左”倾错误所做的及时纠正,进而将土改的全过程,真真切切的展示出来。三、从历史学的视野下,阐释了涉县的土地改革。将涉县土地改革这一特定历史事件,置于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演变的大背景下,进而突出涉县土地改革的特殊性。在论及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演变时,分别阐述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大革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革命)、抗日战争时期、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解放战争)、建国后等五个时期的土地政策,分析了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根据历史条件、社会环境的变迁,来灵活制定并实施相关的土地政策,重点阐释了抗日战争时期减租减息运动的实施,并举例分析了减租减息政策在具体执行时,所体现出的复杂性、迂回性等特点,进而论证了中国共产党推行的相关土地政策,不仅仅是在经济领域的变革,而是延伸到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社会大变革。在论及涉县土地改革时,对1938年到1949年间,中国共产党在涉县推行的一系列土地政策进行了论述。在遵循中共大政方针的前提下,在土地政策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又结合了涉县当地的社会、历史、地理等条件,论文进而将同时期涉县与其它区域的土改进行了比较,概括出涉县土改的特点:一是因为一二九师驻扎在涉县,加之涉县曾是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的所在地,所以,中国共产党对于涉县土改更具影响性与前瞻性。二是涉县着手具体实施减租减息的时间与其它区域不同步,涉县首次减租减息的实施是1938年的2月,早于陕甘宁、华中和山东等根据地;而且减租减息的斗争形式也不尽相同,涉县在内的晋冀鲁豫边区减租减息运动主要是通过反贪污、反恶霸、清理旧债、实行合理负担、解决悬案、打击地主反攻以及借粮运动,而山东省莒南县减租减息运动的重点是拔地和增资斗争。三是涉县落实《五四指示》时,由于过分的依赖贫雇农,尤其是“贫雇坐天下,说啥就是啥”,加之错误的认为封建剥削依旧严重等原因,造成了涉县在土改过程中与其它地区相比,“左”的倾向更加突出;贯彻《中国土地法大纲》时,没有打乱平分,而是采取了“中间不动两头平”的办法,实行“尽补丁补窟窿”。四是涉县的土改始终坚持与大生产运动相结合,为军事斗争提供物资保障,始终注意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把动员与实践紧密结合。五是通过大环境与小环境之间的对比,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涉县践行土地政策时所贯彻的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原则。四、在论文的结语部分,不仅对诸章的内容进行了总结与更深入的阐发,还对涉县土地改革的现实意义进行了论述,无论时代怎么变迁,生产工具怎么推陈出新,土地永远是实践生产工具最为核心载体,所以,即便是在今天,农业也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土地是决定社会如何发展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所以,对涉县土地改革的研究,虽是从近代经济史的视角出发来探究涉县土地改革的历程,但它对涉县的地理环境以及中国共产党在涉县的土地政策都进行了追根朔源的论述,并以涉县的土改为例,阐释了土改对改变中国古代传统土地政策所带来的冲击意义,以及对整个中国历史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体现出了史学研究中的大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之上,探究了涉县土地改革研究在土地流转、土地利用等方面的现实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