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CSF)是由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烈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对养猪业危害极大。目前,世界对该病均采取了严格的免疫控制措施,我国虽然也采取了相应的免疫措施,在降低猪瘟感染率及发病率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但该病仍在全国范围内不断的流行,并呈现复杂化,位于中国中部地区的河南省生猪存栏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也深受该病的影响,经济损失十分巨大。为全面了解河南地区猪瘟流行情况,本试验从血清学调查、病原的检测及分子流行病学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制定了适合河南省的猪瘟控制方案。试验主要包括: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2012年3月至2014年2月间采自河南省18个市24个规模化猪场(3242份)及38个非规模化猪场(2045份)的血清样品进行猪瘟抗体检测,结果显示,其中规模化猪场中母猪、仔猪、保育猪、育肥猪、后备猪及公猪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5.6%、65.0%、50.1%、58.8%、73.4%、85.4%;非规模化猪场中母猪、仔猪、保育猪、育肥猪、后备猪及公猪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1.3%、62.4%、42.7%、57.0%、66.9%、85.0%。由结果可知,两年来规模化猪场和非规模化猪场猪瘟抗体合格率(种猪阳性率>90%,商品猪阳性率>85%,各阶段猪群离散度<30)较低,离散度较大,且非规模化猪场免疫效果比规模化猪场差。表明河南省不同规模猪场各阶段猪群猪瘟免疫效果不理想,尤其是保育阶段猪群。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对2012年3月至2014年2月间采自河南省88个规模化猪场249份猪瘟疑似病料及159个非规模化猪场274份猪瘟疑似病料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规模化猪场和非规模化猪场感染率分别为45.5%、59.7%,样品阳性率分别为36.9%、39.4%。上述结果表明,我省近两年来仍然受到猪瘟威胁,非规模化猪场感染率高于规模化猪场。为了一步研究我国猪瘟的遗传变异情况,本研究选取其中2株猪瘟野毒株进行了E0基因的扩增与序列分析,并将其与国内外分离株进行比较分析,构建了毒株间的遗传系统发生树。结果表明:2株猪瘟流行株间核苷酸同源性为98.7%,与猪瘟疫苗株同源性为83.6%、83.1%;与6株国外流行毒株的同源性为85.6%-89.3%,与5株国内流行毒株的同源性为82.5%-98.1%;由遗传系统发生树可知,2株猪瘟流行毒株均位于基因2群的主干遗传分支,并且均属于2.1亚群分支。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对河南省4家规模化猪场制定并实施了综合防控措施,从引种把关到生物安全措施,从加强疫苗免疫到重视免疫检测,从药物保健到控制继发感染等方面均采取相应措施,最终以抗体测定和病原检测结果为基础,以场区生产成绩(包括各阶段死淘率、成活率、出栏重等)为依据,对4家规模化猪场控制病情、稳定生产提供了很大帮助(猪瘟病原阳性率降低4.3%-6.7%。猪瘟抗体阳性率升高7%-18%,商品猪成活率升高0.8%-8.5%)。该防控措施的初步应用,为以后防制猪瘟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