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病贵”问题一直是我国医疗改革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目前,我国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不足,个人医疗费用支出比重较大,人们的医疗负担过重。另外,公立医院欠缺公益性,过度追求经济效益,以药养医,致使“看病难、看病贵”现象加剧。2009年“新医改”以来,随着我国医保覆盖率的大幅提高,以及药品加成的逐渐取消,“看病贵”问题有所缓解。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个人卫生支出比重依然过高,因此,降低个人卫生支出比重成为医疗改革中的热点问题。 从研究导向上看,已有的研究一般是从经济学视角,以经济理论为导向,研究个人卫生支出占比对居民或家庭的影响,得到的结果并不唯一确定。本文将从大数据视角,以统计学数据驱动为导向,利用浙江省的数据,建立非参数路径收敛模型体系,推广线性路径识别,进一步嵌入变量自动剔除非线性技术,解决逐步回归或主成分法无法剔除非线性无关变量的缺陷,从而识别个人卫生支出占比的决定因素及其政策效应,实证结果表明: 第一,浙江省个人卫生支出占比的决定因素,线性相关的有个人卫生支出占比的一阶滞后项、医疗收入占比、药品收入占比和财政补助占比,非线性相关的有医院的职工人数、病床使用率、资产收益率、医保覆盖率、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受教育水平不是个人卫生支出占比的决定因素。 第二,决定因素的作用机制日趋复杂。2008年以前,线性部分起主要作用;2008年以后,非线性部分起主要作用。线性部分中,个人卫生支出占比的一阶滞后项的作用最大。非线性部分中,2008年以前,资产收益率的作用最大,人均可支配收入次之;2008年以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作用较大,医保覆盖率和经济发展水平次之。 第三,相对于基准模型,线性作用机制的因素主要表现为规模挤入效应,而非线性作用机制的因素主要表现为负向配置效应。2008年之前,资产收益率的配置负向效应最大,其次是人均可支配收入;2008年之后,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大,医保覆盖率和经济发展水平次之。这意味着考虑资产收益率、医保覆盖率、经济发展水平和个人可支配收入,可以有效降低个人卫生支出占比。 第四,从单个宏观因素的扩张政策效应来看,医保覆盖率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扩张政策,在医疗改革体系逐渐形成时期,实施效果最佳。近年来,个人可支配收入的适度扩张政策,则能够使个人卫生支出比例持续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看病贵”问题。另外,所有的对政策因素增大50%的持续扩张政策,都没有达到政策效应显著增加的效果,可以认为,扩张政策需要适度,过犹不及。 第五,在三种宏观政策因素的协调作用下,综合的政策效应并不是三个因素政策效应的简单加和,可见,这些因素与个人卫生支出占比之间的关系不可能是线性的,这也另一方面证实了本文采取的半参数方法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