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探讨的是中国政府应该如何在建构中国特色的认证认可制度中发挥作用。目前中国比较缺乏对专门认证认可制度进行政治学探索的研究,更没有学者用政治制度和公共管理的理论来分析认证认可制度。文章尝试从理论上思考中国应该怎么建立自己的认证认可制度。我们从政府理论出发,立足于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提出应该从政府信用角度去认识认证认可工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文章首先阐明认证认可制度本身的信用特征及作用;接着介绍国外比较成熟的认证认可制度是如何建立良好的信誉,获得较高的社会信任;然后梳理中国认证认可体系的发展过程,从中得出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在前面的基础上,我们探索建立中国特色认证认可制度的有效途径。
认证认可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市场经济良好运行的保障,也关系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安全。虽然认证与认可是合格评定领域中并行的两大体系,但是在地位上,认可要高于认证。在国内外,认可机构普遍与政府具有密切的联系。认证的公信力与认可的信用密不可分,而认可的信用与政府信用紧密相关。故而,本文选择政府信用来分析认证认可制度。认证认可的基本功能就是通过有公信力的公示性证明,传递相关信息,建立需求方对认证认可对象的信任。有效的认证认可,有助于需求方和社会公众建立对产品和服务、管理水平、机构和人员能力的了解和信任,从而有利于企业开拓市场、扩大销路,维护公共利益和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国外的认证认可大体可以分为三种模式。第一个是市场推动型。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市场的需求引导认证的发展,同时辅助以政府的认可工作。这种模式的代表是美国。第二种是政府推动型,主要是指政府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前提下,着力构建一个能够吸引多种主体参与的认证认可工作发展的统一平台。日本认证认可体系的建立过程就带有这样的特征。第三种是混合型。这种模式是市场推动模式和政府推动模式的混合。其代表性例子是英国。这里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作为监管者的政府,要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维护认证认可的公信力。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建立了政府主导的认证认可体系。这是符合中国的实际国情的,各级政府作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者,又介入认证认可的监管和经营。
如果从政治学的角度来关注认证认可,我们可以发现:认证认可制度本身是向市场提供相关标准和消息,降低交易成本,弥补市场失灵;而政府监管认证认可,是政府干涉市场的表现,面临着政府失灵的危险。这里面至少蕴含了政府干涉市场的限度、政府角色以及政治合法性等理论问题。政府的不作为,乱作为,都会导致政府失信,也是政府失责和失效的表现。认证认可制度,中国就面临者政府信用缺失的巨大挑战。可以说,中国政府主导认证认可工作,本来是为了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却因为政府的干涉不当而出现了政府失败,导致如今认证认可市场出现的有效性不足的严重问题。认证有效性不足意味着认证认可得不到信任,不具备公信力。这与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即政府信用,密切相关。政府信用是认证认可的根基,而认证认可是政府信用的具体表现。政府失信主要是因为公共权力的使用不当;政府没有提供足够的公共产品,无法保障人们的福利水平;社会出现严重的不公正。我们要做的应该是:专门针对中国各级政府的体制性问题,规范公共权力的运行,把公正作为认证认可工作的价值追求,完善现有的认证认可制度,全方位加强对政府监督。同时,政府部门要按照有效政府的要求,有选择地退出认证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