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可以引起以纤维素性浆膜炎、关节炎以及脑膜脑炎等为主要病变的革拉斯氏病(Glasser’s disease)。HPs的血清型普遍被视为判断其毒力的重要标志之一。IscR是转录调节因子,具有特殊的结构可以结合特定的DNA片段,从而调控基因的转录。因此本文主要研究了近几年浙江省HPs的血清型流行情况及IscR与荚膜多糖合成相关基因之间的作用。通过PCR扩增的方法鉴定2010-2015年从浙江省113个猪场中分离鉴定的HPs血清型,同时检测6个可能与HPs毒力相关的基因(B14、D45、nhaC、fhuA、hhdA、hhdB),分析其与血清型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浙江省HPs近几年的优势血清型为5/12型、4型、13型和14型,未检测到3型、9型、11型和15型;2010-2015年HPs的主要血清型流行趋势并未发生明显改变,部分猪场存在两种血清型菌株共感染的现象。对潜在毒力基因的检测结果表明,D45基因在毒力菌株中出现的比例(82.4-87.5%)高于其在无毒力菌株中的检测比例(50%);fhuA基因在强毒力菌株中的检测比例(55%)却低于其在中等毒力和无毒力菌株中的检测比例(70.6-90%);其他四个毒力基因(B14、nhaC、hhdA、hhdB)在所有菌株中均有较高的比例,因此,潜在的毒力基因与血清型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相关性。通过RT-PCR方法检测并比较野毒株(290A1-WT)和IscR基因缺失株(290A1-AIscR)内构成 CPS 基因簇相关基因 funA、wbgY、capD、wza、funK 和 IscR的表达量差异;以透射电镜观察两菌株体外培养时和与猪血清作用后菌体表面荚膜的差异。结果表明:体外培养时,IscR基因缺失株wza的表达量一直高于野毒株的表达,在OD600值为0.2时差异显著(P<0.05),而capD在OD600值为0.2时表达量显著低于野毒株(P<0.05);所检其他基因的表达量无明显差异。当菌株与猪血清作用后,IscR基因缺失株中的capD、wza和funK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野毒株(P<0.05);在血清作用10 min时,funA的表达量显著低于野毒株(P<0.05);在血清作用20 min后,wbgY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野毒株(P<0.05)。透射电镜结果显示,与猪血清作用前两菌株均无明显荚膜生成,与猪血清作用lOmin后290A1-WT荚膜厚度达到100 nm,而290A1-AIscR仍无明显荚膜生成。为了探究IscR蛋白的结合靶位点,本文选取HPs的荚膜合成相关基因capD和wza的启动子序列(p-capD和p-wza)进行电泳迁移率改变实验(EMSA)。同时制备副猪嗜血杆菌IscR蛋白的多抗血清,通过Western blot观察IscR是否可以在体外进行表达。结果表明,并未发现IscR蛋白与两个启动子序列直接结合;通过Western blot并不能在体外培养的菌体中发现IscR蛋白。综上所述,本实验明确了近几年浙江省内HPs流行株的血清型,为HPs的防控提供了一些参考。探索了 IscR对HPs的荚膜合成相关基因的影响,为研究HPs荚膜多糖的表达调控提供了新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