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金融业务主要有如下特点:首先,众多独立的农户参与交易,但是每一单业务的交易金额不大,且往来频繁;其次,由于农业的周期性,在耕种和收割期间内,农户对于农药、化肥、农机的需求集中,导致这段时间内的贷款业务非常集中,而在其他期间内,农户的农资需求非常少,一般属于农业贷款的归还期;最后,农村金融的贷款业务类型众多,在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农村地区,除了传统的农业贷款外,还包括农业产业化企业的贷款,农副产品加工等乡镇企业的贷款,贷款规模也相对较大,而经济不发达农村地区的贷款则仅为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农户贷款。目前,我国的现有农村金融供给体系(主要为农行、农发行、农村信用社等)不能充分满足上述多元化的融资需求,而村镇银行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扎根农村,定位“三农”,可充分满足上述需求。首先,村镇银行扎根农村,信贷人员便于走村串户,可充分了解“三农”信息,最大限度的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信贷过程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涉农贷款的安全盈利空间较大。其次,村镇银行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农村地区的信贷供给。村镇银行通过设立在县域内分支机构,通过各类负债业务,吸收各类资金,包括民间资本、甚至外资。然后银行通过内部信贷额度的调节,可有针对性的向农村地区发放贷款。最后,村镇银行可以通过自身充分了解“三农”的信息优势,设计不同的金融产品,充分满足农户的特殊融资要求,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产业附加值,实现小微企业、农户、村镇银行各方多赢的局面。设立村镇银行的目的,是为了服务农村经济、推动农村金融的发展。成立村镇银行的设想,是希望通过其吸储、放贷等经营活动,逐渐推动小范围内的资本流通,活跃本地的农村金融市场,通过各地小范围内的村镇银行发展及壮大,逐步推动整个农村金融水平提高,以此解决农村小微企业、农户贷款难的问题。但是村镇银行同时也是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机构,其业务开展中“逐利”的倾向,使得村镇银行的发展有逐步偏离设立初衷的趋势,同时国家相关扶植政策的不到位,也为村镇银行的发展带来阻碍。因此,通过研究在现有金融、财政、税收等制度下,如何使得村镇银行在政策导向与商业化运作之间取得平衡,探究有效的发展运营模式,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对促进国家相关政策完善,实现村镇银行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共赢,解决服务三农的重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回顾了村镇银行的产生及发展现状。村镇银行是由国家相关部门批准设立的金融机构,银监会及相关部门批准设立村镇银行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融资问题。在其设立上,首先由一家国有商业银行作为发起人。该发起银行具有风险控制较完善、资金实力较雄厚、业务类别齐全的特点。参与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还可以包括拥有富余资金的自然人及企业。村镇银行是独立的金融企业,具有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特点。其成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成立村镇银行的标志就是2007年3月初首批开业的3家村镇银行。截至2013年3月末,全国共组建村镇银行903家。在已设立的机构中,中西部地区557家,占比百分之六十二。全国村镇银行实收资本589亿元,资产总额4540亿元,其中贷款余额2636亿元,农户贷款余额974亿元,农村小企业贷款余额1322亿元,占各项贷款的百分之八十七。第三章分析了村镇银行现阶段所面临的共性问题。首先,村镇银行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兴事物,其社会认知度不高。村镇居民认为存款应该找传统的国有大银行,对于将钱存入村镇银行缺乏信任。这就导致了村镇银行吸收存款等负债业务难以开展,资金来源不足。其次,“村镇银行”一词强调了其设立区域、服务对象。即,村镇银行是在农村地区设立的金融机构,主要的经营服务目标是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但从目前已开业的村镇银行来看,很少有将银行总部设在乡镇地区,大部分村镇银行都将其总部设在经济发达的县市一级。当前,村镇银行尚未有清晰的市场定位,并且“脱农”倾向在部分村镇银行逐渐显现。作为商业银行,村镇银行显然具有逐利性。目前,很少有村镇银行专注于“高风险、高成本、低收益”的小微涉农企业及农户贷款业务。不但如此,在资本逐利的驱动和风险管理的实施下,许多村镇银行减少了农村放贷量,提高了贷款的门槛,上收信贷审批权。更有甚者,有的村镇银行甚至将贷款投向经济发达的城镇和非农项目,加大了农村贷款的难度。目前,在村镇银行设立及股权结构的规定上,仍然有较多限制。监管机构对发起人、自然人持股比例依然限制较多,无法充分调动民间富余资金。民间资本很难自由的参与村镇银行的设立及经营。另外还存在诸如农村信贷征信系统难以建立;结算系统不畅,存贷比过高;高素质员工缺乏等诸多问题。第四章通过对村镇银行的典型案例分析,为解决村镇银行的共性问题提供解决思路。村镇银行的建立以及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从整个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为思考的起点,并以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思路为导向,来解决村镇银行的问题。城乡二元结构,是造成“三农”问题的根源所在。城乡二元结构有如下特点,首先,通过户籍制度来区分城乡居民;其次,由于城乡居民户籍的差异,导致了城乡基本的公共服务存在极大差异,由此导致了相关权利义务的严重不均等;最后,城乡二元结构的关键问题在于农民不清晰不完整的财产权利。目前,统筹城乡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破除阻碍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壁垒。通过包括户籍改革在内的诸多变革,实现公共资源在城乡间的均衡配置,促进人才自由流动,极大的解放农村生产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物质基础,最终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成都市从2003年开始城乡统筹改革,2007年获批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在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方式根本转变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在包括农村金融改革在内的众多创新性的改革措施也在不断的推出,其中就包括村镇银行。通过对都江堰金都村镇银行的多次实地调研,与银行各层人员及储户、贷款客户的交流中,我们确信选择城乡统筹改革试验区中建立并发展的村镇银行为案例范本,可为村镇银行发展以及农村金融改革中一些亟需解决的共性问题,理清思路,探寻发展方向,可作为农村金融改革实践中具有借鉴意义的案例。文章先以SWOT分析方法,具体分析了都江堰金都村镇银行开展业务过程中所面临的金融,财政、税收、市场等情况。重点分析了,在面临这些制度及市场的约束下,都江堰金都村镇银行创新的提供了服务三农的新业务,包括未来权属抵押贷款,农户联保贷款,涉农小微企业+担保公司贷款,信用贷款模式。通过都江堰金都村镇银行的这些案例,我们可以分析出都江堰金都村镇银行在协调其商业化运作与政策导向性之间的矛盾时,所体现的可借鉴意义。首先,村镇银行必须要扎根农村,服务三农,不然其设立的初衷必然改变。村镇银行在农村的发展,与其说是在抢占农村金融制高点(即经济业务基础较好,经济业务规模较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优质融资需求),倒不如说是进军农村金融低端市场(即经济不稳定的农户贷款、小微涉农企业贷款等融资需求)。村镇银行是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经济主体,并不是政府所属的政策性扶贫机构。虽然村镇银行承担着推动农村经济、金融发展的重任,但是其经营行为是商业行为而非扶贫行为。因此,其业务开展必定要符合市场经济原则。在定位于“服务三农”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扎根农村,了解农村的信息优势,降低金融风险。针对各农户、小微企业的具体情况,创新性的提供金融服务是其发展出路。当然,农业是弱质产业,为了扶持村镇银行的发展,熨平弱质农业的经济波动对村镇银行经营带来的风险,应设立相关政策予以支持。因此,文章最后指出,为促进村镇银行的发展,总体来说可以从银行内部的建设和银行外部的环境改善来推动。在银行内部建设方面,在定位于服务本地农业的前提下,充分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成为村镇银行最重要的竞争优势。围绕这一目标,需要从村镇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加强金融服务创新着手。在外部监管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是关键。首先需要强调为所在区域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是村镇银行的根本宗旨,任何时候都不应动摇。在这样的前提下,国家相关金融、财政、税收政策应向村镇银行倾斜。其次,完善相关基础体系的建设,如完善信用体系,监管体系、中介服务体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