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漫漫历史长河已经证明,在战乱面前,文学不可能选择沉默。在这个相对和平的时代,当代北爱尔兰特殊的宗派冲突和民族矛盾题材给生长于这片土地的诗人、作者、歌者带来了闪光的灵感,并勃发为炽热的创作激情,写出了生命中最为不朽的作品。乡村现实主义诗人卡瓦兰化日常点滴为深邃哲理的写诗技巧唤起了希尼的写作天赋,他对诗歌拯救力量的想象力使他的诗“具有抒情诗般的美和伦理深度,使日常生活中的奇迹和活生生的往事得以升华”,并为他赢得了199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这一事件客观上引起了世界文学批评界对当代北爱尔兰文学的空前关注,尤其是对其当代诗歌的关注。与希尼同时代的诗人中,还有朗利、马洪和穆顿等诗人已在涵盖历史、政治和文化等各种主题的作品中探讨了当代北爱尔兰的错综复杂。他们是当代北爱尔兰文学的先锋人物,是当代北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缔造者。在他们的感染和鼓舞下,一大批更为年轻的作家得以成长起来,和他们一起用辛勤的劳动谱写了硕果累累的当代北爱尔兰文学。
在这一批抑或有着天主教背景,抑或有着新教徒背景的当代北爱尔兰诗人中,朗利有着很大的不同。他虽然出生于新教徒移民家庭,却在成长的过程中又耳濡目染了天主教徒社区的生活。他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成名后其身份不仅是诗人,又是一位曾长期身居显位的文化官员。并且,他的诗名真正为大多数批评家所推崇是在九十年代以后,明显晚于其他同龄诗人。朗利与他们的这些客观差异促使本文作者将他确定为本文主要研究对象,将他的诗歌创作与文化实践置于当代北爱尔兰宗派矛盾与和平进程这一历史大背景下进行全方位考察,以窥探其诗学文化思想对于推进当代北爱尔兰民族融合的现实意义及其之于全世界有类似问题民族的普遍借鉴价值。
论文分六个部分。前言介绍本项研究的缘起、对象及范围,国内外对朗利研究的进展状况和论文拟采用到的理论路线和论文基本框架。第一章交代当代北爱尔兰宗派冲突的成因与其诗歌文学的繁荣,并梳理朗利的成长之路和在诗歌创作中对北爱尔兰宗派冲突的关注和思考。第二章以互文性理论为视角,重点解读代表朗利战争诗最高成就的上世纪90年代后的互文诗歌中对北爱尔兰民族文化问题的反映和思考。第三章借助多元文化主义理论详细分析诗人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所做的多元文化实践。论文第四章回顾当代北爱尔兰文艺评论界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到二十世纪末三十年的流变和斗争及其与之紧密相关的朗利三十年诗名的沉浮,从而将第一、二、三章的论点统一到一起,进一步肯定诗人文化融合思想的前瞻性。文章结论认为,不管是作为诗人还是文化工作者,朗利毕生的努力都体现出他对北爱尔兰文化融合和宗派包容矢志不渝的追求,其诗学文化主张对于当代北爱尔兰和全世界有类似问题的多民族、不同信仰杂居地区的多元文化融合进程和民族文化重建都具有现实的人文关照和积极的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