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三柱截骨术治疗脊柱后凸畸形及侧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cui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脊柱畸形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患,不仅影响患者的形体发育,还会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我国各类脊柱畸形的发生率普遍高于欧美,甚至亦高于其他亚洲地区,又由于诊疗体系的不完善,畸形矫治的医疗费用昂贵,许多患者的病情迁延进展,最终逐渐发展至严重的脊柱后凸、侧后凸畸形,引起呼吸、消化、循环、泌尿及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无法正常的工作、生活,使个人和家庭都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严重的脊柱畸形采用传统的保守治疗往往无效,只能通过手术截骨矫形。现在常用的截骨手术方式有史密斯-彼得森截骨术(Smith-Petersen osteotomy,SPO),Ponte截骨术(Ponte osteotomy,PO),经椎弓根截骨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和全椎体切除术(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VCR),由于SPO和PO只涉及脊柱后柱结构,矫形能力有限。包括PSO、VCR在内的三柱截骨技术在严重脊柱畸形中应用相对广泛。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每种类型的脊柱畸形都有其各自特点,如临床中比较常见的三种类型脊柱畸形:创伤后胸腰段后凸畸形、强直性脊柱炎脊柱后凸畸形和脊柱侧后凸畸形,由于发病原因和病程进展的不同,其最后的畸形表现也极为不同。没有一种截骨方式能完美适用于所有脊柱畸形的矫正。所以,在三柱截骨技术的基础上,需要针对不同类型脊柱畸形对截骨方式做出相应的调整,“因病制宜”,才能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近5年接受新型三柱截骨技术治疗的创伤后胸腰段后凸畸形和强直性脊柱炎脊柱后凸畸形和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资料,分析每种技术应用于相应类型脊柱畸形的临床疗效,评估其安全性、有效性。第一部分改良经椎弓根截骨术治疗创伤后胸腰段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骨科接受改良PSO手术治疗的创伤后胸腰段后凸畸形的患者资料,来评价该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并与同时期接受传统PSO手术的患者比较,分析改良PSO手术的优势及其安全性、有效性。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回顾性分析21名接受改良PSO治疗的创伤后胸腰段后凸畸形患者资料。其中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11例,平均年龄55.4±8.7岁(35—67岁)。根据同一纳入排除标准,同时再选取同一时期,在我院骨科接受传统PSO手术治疗的20名创伤后胸腰段后凸畸形患者,以比较该改良PSO技术与传统PSO手术的临床疗效。术前、术后以及末次随访时均常规拍摄站立位脊柱全长片,测量局部Cobb角,矢状位偏移,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等评估矫形效果,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和视觉模拟评分评估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同时,统计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发生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本研究中采用单节段改良PSO手术治疗21名创伤后胸腰段后凸畸形患者。平均随访时间 28.1±2.2 个月(25—36 月),手术时间 256.2±30.9min(200—320min),术中出血量 461.9±56.2ml(400-600ml)。局部 Cobb 角由术前 55.3±10.1°(35—67°)到术后8.5±4.3°(5—14°),末次随访局部Cobb角为9.2±3.3°(7—16°)。术前SVA+10.1 ±3.7 cm(+7.2 + 14.1 cm)矫正到术后+4.3±2.8 cm(+3.2-+5.3 cm),末次随访+4.8±2.1 cm(+3.5 to +5.8 cm)。患者术前 ODI 评分 65.2± 18.3%(51.0-87.0%),末次随访为 25.2±13.8%(14.0-32.0%)(P<0.05),术前 VAS 评分为 7.5 ±1.7(6-9),到末次随访改善至1.5 ±1.3(1-3)(P<0.05)。有8名患者从术前ASIA D级到末次随访的ASIA E级。未出现永久性神经损伤,血管损伤,感染,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PSO治疗组与新型改良技术治疗组中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人口统计学资料无明显差异,在不明显增加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的同时,改良PSO技术可以获得更大的局部Cobb角的矫形效果。结论:此研究中改良经椎弓根截骨术在去除上位损伤椎间盘的同时,又在截骨平面植入合适型号椎间融合器和适量自体骨,相比较于传统截骨手术,这样不仅可以获得更大的矫形效果,获得更牢固的骨性融合,而且可以避免脊柱过度短缩,保证截骨过程的稳定性。对于创伤后胸腰段后凸畸形,该手术方法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第二部分新型脊柱去松质骨截骨术(VCD)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段后凸畸形的疗效研究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骨科接受VCD截骨术治疗的AS后凸畸形患者的病例资料,来分析VCD截骨术的临床疗效,并通过与传统PSO手术的临床效果对比,阐明VCD截骨术治疗AS后凸畸形的优势及其安全性,有效性。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回顾性分析32名接受改良VCD手术治疗的AS脊柱后凸畸形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应用Surgimap Spine进行详细手术计划。其中其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8例,平均年龄40.8±5.8岁(30—52岁)。平均随访时间31.3±3.2个月(24—37月)。根据同一纳入排除标准,同时再选取同一时期,在我院骨科接受传统PSO手术治疗的28名AS脊柱后凸畸形患者,以比较VCD技术与传统PSO手术的临床疗效。术前、术后以及末次随访时均常规拍摄站立位脊柱全长片及外观照,测量胸腰段后凸角;腰椎前凸角,矢状位偏移,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颌眉角等评估整体矫形效果,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和SRS-22评分评估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同时,统计手术时间、截骨节段、出血量及发生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本研究采用单节段VCD治疗32名AS后凸畸形患者。截骨节段位于L1患者13名,位于L2者14名,T12者5名。平均手术时间222.8±24.3min(190—280min),术中出血量为 442.8±49ml(390—590ml)。胸腰段 Cobb 角由术前 56.9 ± 5.8°(32—64°)到术后 9.6 ± 3.4°(5.0—14.0°),末次随访局部 Cobb 角为 12.8 ± 4.6°(9.0—18.0°)。术前SVA+12.5 ± 4.4cm(8.5—18.3cm)改善到术后+4.6 ± 2.1cm(3.6—8.4cm),末次随访+5.5± 2.3cm(4.6—9.4cm)。患者术前 ODI 评分 67.8 ± 12.3%(57.6—86.5%),末次随访为13.4 ± 5.6%(10.4—23.5%)(P<0.05)。SRS-22评分术后较术前各项指标均改善明显。未出现永久性神经损伤,血管损伤,感染,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VCD治疗组与PSO治疗组中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人口统计学资料无明显差异,两种技术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基本相同,但VCD技术单节段截骨可获得更大矫正度数,胸腰段Cobb角平均矫正45.3±8.7°大于PSO平均矫正胸腰段Cobb角度数36.3±9.6°(P<0.05)。临床功能评分ODI和SRS-22各维度改善情况也无统计学差异。结论:Surgimap Spine为脊柱外科医生提供了 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测量脊柱整体或局部的影像学参数,通过直接图形化模拟截骨过程,评估拟行截骨手术效果,根据个体情况为术者提供最佳手术方案选择;VCD截骨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在获得更大截骨角度的同时,降低了术中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是AS胸腰段后凸畸形患者的一种理想选择。第三部分不对称脊柱去松质骨截骨术(AVCD)治疗脊柱侧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研究我院骨科接受不对称脊柱去松质骨截骨术(Asymmetrical Vertebral column decancellation,AVCD)治疗的脊柱侧后凸患者资料,评价该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并通过与传统PSO、VCR手术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AVCD的优势及其安全性、有效性。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回顾性分析18名接受手术治疗的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资料。其中其中男性患者8例,女性患者10例,13名患者先天性脊柱侧后凸,5名患者为特发性脊柱侧后凸,平均年龄21.6±13.3岁(13-57岁)。平均随访时间31.1±3.2个月。术前、术后以及末次随访时均常规拍摄站立位脊柱全长片及外观照,测量测量冠状位主弯Cobb角,冠状面平衡,顶椎偏移,矢状位偏移,矢状位最大局部后凸Cobb角。术前所有患者行冠状面左右侧屈位X光片(Bending像)评估脊柱柔韧性,CT平扫及三维重建评估椎管内有无骨性纵隔及椎体、椎弓根发育情况,MRI评估有无神经系统发育畸形及脊髓、神经受压损伤情况。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和SRS-22评分评估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分级标准评估神经损伤情况。同时,统计手术时间、截骨节段、融合节段、出血量及发生并发症的情况。根据同一纳入排除标准,同时再选取同一时期,在我院骨科接受PSO手术治疗的13名侧后凸患者和10名接受VCR治疗的侧后凸患者,以比较AVCD技术与传统三柱截骨手术的临床疗效。结果:本研究中所有患者都采取单纯后路手术,其中采用AVCD手术矫形治疗18名侧后凸患者。手术过程顺利,出血量439.4±42ml(390-530ml),手术时间225.6±24.3min(190-280min)。手术融合节段 6.8±3.3 个(3—10 个)。冠状位主弯 Cobb角由术前67.6 ± 15.8°(49—98°)矫正到术后21.3 ± 8.4°(18—34°),末次随访为23.5± 7.6°(20—39°)。冠状面平衡由术前 2.7±1.3cm(1.3—5.1cm),改善至术后 1.1±0.6cm(0.5—1.9cm),末次随访为1.3±0.5cm(0.8—2.1)cm。矢状位最大局部后凸Cobb角由术前58.1 ± 14.3°(35—85°)矫正到术后11.5 ± 8.3°(9—24°),末次随访为15.3±7.7°(11—27°)。术前各指标与术后比较、术前各指标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前ODI评分与SRS-22评分术后较术前各项指标均改善明显。术前3名ASIA评分为D级的患者到末次随访均改善为E级。未出现永久性神经损伤,血管损伤,感染,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AVCD治疗组与PSO治疗组,AVCD治疗组与VCR治疗组中患者性别、年龄、病因等一般人口统计学资料无明显差异,AVCD与PSO两种技术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差异不明显,但在冠状位和矢状位的矫形效果AVCD要明显强于PSO,VCR拥有强大的矫形能力,但其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显著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高于AVCD。结论:不对称脊柱去松质骨截骨术通过对顶椎的凹、凸侧,前、后柱进行不对称截骨,一期同时完成冠状面和矢状面的矫形,矫形效果满意,安全性好,并发症发生率低。对于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不对称脊柱去松质骨截骨术不失为一种理想选择。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小视野扩散加权成像(field-of-view optimized and constrained undistorted single shot difusion weighted imaging,FOCUS-DWI)在急性视神经炎(acute optic neuritis,AON)患者的视神经及视交叉的临床应用价值,并与常规视野扩散加权成像(conventional diffusio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位信息安全和共享方法都面临新的挑战。因此提出了一种用户可控、多部门协同的电子学位证照数据保护及共享方法。该方法基于权威证明(Proof of Authority, POA)共识算法提出了一种权威身份评估机制,保证节点的可信性与学位信息的真实性。构建面向学位管理的智能合约架构,提出一种批量电子学位证照的共享与审核方案,在加密环境下实现数据可信共享。利用哈希加密
目的:环氧二十碳三烯酸(Epoxyeicosatrienoic acids,EETs)可减少人类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和小鼠前脂肪细胞(3T-3L1)的脂肪形成。我们旨在探讨通过抑制环氧化物水解酶(Soluble epoxide hydrolase,sEH)上调EET水平,能否影响白色和褐色脂肪的形成及上调线粒体和产热基因的表达,从而达到改善脂肪细胞功能
目的骨科内植物置入人体后,术中或宿主血行播散来的细菌在材料表面容易定植,并大量增殖,形成细菌生物被膜立体结构,再通过细菌播散到远处增殖,循环往复,形成细菌生物被膜生态系统,导致治疗失败,成为临床棘手的难题。骨科内植物金属如钬合金作为一个无机体,缺乏自身抗感染性能。本研究拟通过离子注入技术对钛合金进行表面改性,在其表面注入铜离子,并以注入银离子为对照来探索铜离子注入改性后的钛合金抑制细菌生物被膜形成
研究背景: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是男性泌尿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Gleason评分(Gleason Score,GS)是评价PCa侵袭性的“金标准”。近年来关于鉴别侵袭性和非侵袭性PCa标志物的研究已经成为热点。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是PCa早期诊断最常用的标志物,但是PSA在鉴别侵袭性和非侵袭性PCa中的作
研究背景:与活体肝移植相比,脑死亡供体肝移植具有较差的移植效果,较短的移植物存活期。脑死亡被认为是影响脑死亡肝移植术后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除了血流动力学之外,脑死亡对器官和移植后结局的恶化作用的机制主要与全身炎症反应有关。在脑死亡期间和之后释放的促炎性细胞因子通过引发全身炎症反应导致潜在供体器官的组织学损伤和功能障碍。缺血/再灌注损伤是造成脑死亡肝移植术后移植物初期功能不全和原发性移植物无功能的另
研究背景和目的:肿瘤微环境中细胞因子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疗效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第1部分利用TCGA大数据分析组织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与肺癌发病和预后的相关性。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1/PD-L1抗体作为免疫治疗的里程碑式药物广泛应用于多种血液及实体肿瘤,但其治疗过程中的延迟反应和假性进展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疗效评价的准确性,本文第2部分分析外周血细胞因子与免疫抑制剂疗效的相关性,旨在寻找一种能早
研究背景:近年来,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发病率明显上升,其中增加最显著的是胃和直肠。由于多数病人确诊时已经发生转移,失去最佳手术时机;且低分化的神经内分泌癌预后差。因此,研究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寻找有效的疗效预测因子及预后因子,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人白血病相关蛋白16(leukem related protein16,LRP16)在乳腺癌、肺癌、胃癌等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
[目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的迁移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动脉狭窄闭塞和血管腔内治疗术后再狭窄的病理进程息息相关,因此对于VSMC迁移的研究便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细胞学迁移实验方法通量低,实验一致性较差,可重复性差,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制约了 VSMC的迁移表征,同时也降低了对VSMC迁移研究的可信证据级别。因此,本实验基于微流控技术,设计3
目的:在体外通过悬浮红细胞上清与心肌细胞共培养来进行红细胞代谢物对心肌细胞的毒性作用评价,并对可能的毒性作用机制进行研究,以期为制定临床输血指南、降低输血风险、研制新型红细胞保存液提供新的基础研究依据。方法:(1)5人份2单位少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分别在库存0d、14d和35d时离心分离上清,与具有搏动特性的人多潜能干细胞定向分化得到的心肌细胞(human-induced pluripotent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