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1881-1936)不仅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在他的一生中,他创作了33篇小说,集结成3册,分别是《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深受国内外读者的喜欢,多达10位译者把其中的小说翻译成英文,国内外的研究者也对相关译作进行过分析和研究。威廉·莱尔(1930-2005)对中国现代文学深有研究,是著名的美国鲁迅研究专家,并出版鲁迅小说译著《呐喊》和《彷徨》。然而,莱尔的译著研究在我国并未受到充分的重视,这正是作者撰写本论文的出发点。乔治·斯坦纳的阐释运作理论主要体现在《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1975)一书中,从解释学的角度论证翻译的过程,并且不少学者将其应用于翻译实践,证明它的有效性和不可多得的价值。因此,本文尝试利用斯坦纳的阐释学理论来探讨威廉·莱尔的译作,主要以斯坦纳阐释运作理论的翻译四步骤“信任—侵入—吸收—补偿”为切入点,剖析莱尔再现鲁迅小说特色的翻译过程。本文第一章简介本研究的背景、目的和论文的结构。第二章回顾阐释学的发展历程,以及阐释学和翻译的联系,继而着重介绍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理论及本论文的核心视角“阐释运作理论”;同时概述鲁迅小说英译情况和莱尔译作的研究情况。第三章选取两篇相对研究较少的小说《药》和《故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来分析莱尔的翻译特色,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所译的译本作为对照文本适时地引用。其中,“吸收”步骤为讨论的重点,从“词汇—句子—篇章”三个层面分析,涉及文化词和方言词、标点符号、段落重置、人物刻画等方面。论文在第四章指出威廉·莱尔的翻译对分析翻译实践的积极指导意义,以及他在翻译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态度和策略对我国中译外翻译现状的启示。莱尔采用异化翻译、辅以脚注的文化词处理策略不仅表情达意,同时也把中国文化介绍给更多的英语读者,值得翻译家反思和借鉴。第五章结语对本研究的发现做了简要的概述,并指出其不足之处和对后续研究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