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钟馗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捉鬼大神,他脱胎于中国道教信仰,最初在原始道教和上层统治阶层受到推崇,在经历了与民间信仰的融合后,成为中国古代最具特色和最受欢迎的捉鬼大神。钟馗信仰诞生以后,随着道教徒和文人对钟馗的不断神化,逐渐形成了以钟馗捉鬼为基本框架的钟馗故事。唐五代时期的钟馗故事以钟馗捉鬼为主要内容,同时兼及钟馗赶考、钟馗报恩等多个故事情节,涉及虚耗、唐玄宗等人物,这一时期的钟馗故事带有明显的道教色彩,在结构上与道教授经故事和神女降真故事异曲同工。宋元以后钟馗信仰与钟馗故事分流,钟馗故事的宗教色彩淡化,在前代钟馗故事的基础上形成钟馗嫁妹故事。明清时期钟馗故事完成文学化的转变,在文学作品中,钟馗从最初的道教信仰神变成典型的文学人物,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被逐渐放大,家庭亲属关系变得复杂,在由神到人的转变过程中,与明清公案故事和爱情故事融合,故事情节变得更加多样化。通过对钟馗故事文本演变轨迹的梳理,可以看出钟馗故事在不同的时代侧重不同的情节单元,在不同的时代文本形态也有很大的不同。将钟馗故事置于整个中国文化的背景之下考察,就会发现不同的情节单元和文本形态表现出不同时代的文化内涵,从宏观的角度对这些文化内涵进行分析,可以窥见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形态和演变轨迹。本文采用中国叙事文化学的研究方法,最大限度地搜集钟馗故事的相关文本,按照时代的先后和文本形态的不同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钟馗故事相关的文化内涵和演变轨迹的分析,考察钟馗信仰的文学化历程和整个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探讨钟馗故事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的互动关系。论文主要包括七个部分:绪论部分是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现状的分析和总结。首先对二十世纪以来的钟馗故事研究做一个整体的概括。在此基础上总结研究成果的优缺点,针对钟馗故事研究的不足,提出一些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最后阐明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介绍中国叙事文化学的研究特点、优势及其对本文的指导作用。第一章是钟馗故事演变轨迹的综述,以魏晋至唐五代、宋元和明清三个阶段为基点,从人物、情节、文本形态三个方面对钟馗故事的演变进行分析,从文学文本的角度对钟馗故事进行整体把握,为钟馗故事文化内涵的分析,提供一个全局性的文本演变概观。第二章以钟馗捉鬼故事为主要研究对象,这是钟馗故事最重要的情节单元,与钟馗的起源和钟馗信仰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对钟馗捉鬼故事相关文本的分析,揭示钟馗信仰在历代的演变,探讨钟馗信仰背后中国古代民间信仰的演变轨迹。对一些涉及钟馗的具体问题,诸如钟馗之缘起、钟馗与道教、钟馗与佛教、钟馗与民间信仰进行了重新解读,通过对《太上洞渊神咒经》在唐五代传播的考察,得出钟馗可能为道教所造之神的结论。第三章以钟馗嫁妹故事为切入点,梳理钟馗嫁妹故事相关的文本,探讨钟馗嫁妹故事背后隐藏的中国古代婚嫁文化,以及婚嫁文化内涵对钟馗嫁妹故事在情节、人物、文本形态上的影响。运用敦煌愿文《儿郎伟》中的《障车文》,对钟馗嫁妹故事的起源进行探讨,是这一章的主要创新点。通过对中国古代婚嫁文化的分析,总结出中国古代礼法制度的演变方式和演变轨迹。第四章分析钟馗赶考故事的文本演变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尤其科举制度的演变轨迹,总结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基本特点,以及与选官制度密切相关的封建制度在历朝历代的变化。通过对钟馗进士身份、钟馗应举不捷等情节的考察,揭示中国古代武举制度在选官制度中的地位及其对士人生活的影响。另外从中国古代科举选官文化中“相人术”的角度,对钟馗貌丑和钟馗貌丑落第进行了分析,展现了相人术在选官制度中的重要性以及科举制度在时代的变迁中逐渐衰落的景象。第五章是钟馗报恩故事与中国古代王权主义。钟馗报恩故事以《唐逸史》为发端,与钟馗之死有着密切的联系。本章以报恩对象和报恩原因在不同时代的转变为切入点,梳理了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演变轨迹,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礼法制度背后中国古代王权主义历代的变迁。中国古代王权主义最初以王权即皇权的形态出现,周以后随着礼法制度的完善,封建王权分化为皇权与相权两个部分。在南北朝以前,贵族势力强大,以皇权为中心的贵族王权是王权主义的基本模式。隋唐以后,寒族势力上升,至宋完成士人阶层对政权的掌控,王权主义在这一时期转变为以皇权为中心的士大夫王权的模式,明清封建制度从根本上开始衰落,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因皇权的过度集中而变得无法调和,最终导致清末封建制度的崩溃。附录为文献综述,采用文学文献学的研究方法,按照魏晋至唐五代、宋元、明清三个阶段分期梳理与钟馗信仰和钟馗故事相关的文献材料,每一个时代分段则按照文本形态再进行更为细致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