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根据2009年1月(冬季)、8月(夏季)两个航次在大亚湾海域和2008年8月(夏季)、2009年2月(冬季)两个航次在碣石湾及其邻近海域获得的大型底栖动物样品,对调查海区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合环境因子,采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了研究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通过与历史资料对比,探讨了大亚湾与碣石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变化的规律。利用ABC曲线法和群落生物多样性指数法结合环境因子,分析了调查海域群落结构稳定性和环境状况。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1.大亚湾夏、冬两个航次初步鉴定大型底栖动物217种,其中夏季125种,冬季149种,夏冬两季均出现的生物种类有57种,其中环节动物28种,软体动物14种。夏季优势种为粗帝文蛤(Timoclea scabra)和短吻铲荚螠(Listriolobusbrevirostris),冬季为粗帝文蛤和花冈钩毛虫(Sigambra hanaokai)。碣石湾夏、冬两个航次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255种,其中夏季158种、冬季171种。夏季优势种为奇异稚齿虫(Paraprionospio pinnata)和毛头梨体星虫(Apionsomatrichocephala),冬季优势种为毛头梨体星虫、短吻铲荚螠、双腮内卷齿蚕(Aglaophamus dibranchis)、细巧仿对虾(Parapenaeopsis tenella)和圆筒原盒螺(Eocylichna cylindrella)。两海湾物种平面分布不均匀,物种组成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
2.大亚湾夏冬两季的总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679ind/m2和38.46g/m2。其中夏季航次平均丰度为569 ind/m2,生物量为22.49 g/m2。冬季航次平均丰度为789ind/m2,生物量为54.43g/m2。碣石湾夏冬两季的总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是489.6 ind/m2和42.59g/m2。其中夏季航次平均丰度为627.89 ind/m2,生物量为15.29 g/m2。冬季航次平均丰度为351.32 ind/m2,生物量为69.88 g/m2。两海湾丰度和生物量季节变化明显,环境因子对大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平面分布具有重要影响。与历史资料对比,两海湾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
3.根据Bray-Curtis相似性系数矩阵对调查海区大型底栖生物群落进行聚类分析和多维排序尺度分析,碣石湾和大亚湾夏冬两季大型底栖动物均可划分为四个群落。利用SIMPER分析了表征群落及造成群落差异的主要物种。同一海区群落结构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具体表现为优势种的改变和群落平面分布的变化。应用BVSTEP分析与生物群落最为匹配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水深在大亚湾群落结构划分中起到重要作用,生物与环境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但未到达显著水平,这与本研究中环境变量的有限性和大亚湾环境的复杂性有关。通过与历史资料对比发现,随着大亚湾环境的变化,其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碣石湾群落划分中起到重要作用的环境因子是水深、沉积物粒度和有机碳含量,环境因子与生物群落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环境变量可以较好的解释碣石湾群落结构的分布。
4.多样性指数与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表明,大亚湾、碣石湾大部分生物群落多样性水平高,群落结构稳定,但部分群落丰度生物量曲线出现交叉翻转,生物多样性指数低。大亚湾湾顶近岸水域和碣石湾湾内近岸水域,受到中等程度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