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对人类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天然湿地的不断减少和消失,人工湿地的可行性逐渐凸显,因此近年来结合环境保护和生态旅游的人工湿地公园建设方兴未艾。长汀是我国南方红壤侵蚀区的典型代表,水土流失对当地人民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危害,成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经过多年的治理,长汀的水土流失得到了一定程度遏制,生态环境得到一定改善。如何进一步巩固长汀水土流失现有治理成果,提升水土流失治理区植被生态功能,促进当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为此,长汀县在国家林业局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开始在红壤侵蚀初步治理区建设突出水土流失区特色的湿地公园。虽然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人工湿地公园建设的研究较多,但在南方红壤侵蚀区建设人工湿地公园的尝试极少,缺乏相关经验。鉴于此,本论文选取南方红壤侵蚀区具有典型代表的长汀县汀江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汀江湿地公园土地、植物、动物、景观和文化等资源的全面调查,分析湿地公园资源分布情况,探讨湿地公园分区及其不同区域的功能区划;分别从土壤、植被、水体、空气、噪声以及历史文化等方面分析该湿地公园的生态保育价值;利用环境容量估算、客源市场SWOT分析等方法对红壤侵蚀区湿地公园的生态旅游价值进行评价,分析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功能;在此基础上,对湿地公园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进行评价,分析汀江湿地公园生态功能分区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了进一步发掘人文景观、培养湿地管理人才、强化科普教育、完善湿地保护的管理协调机制等对策。为进一步巩固长汀红壤侵蚀区水土流失治理成果,完善红壤侵蚀区湿地公园生态功能分区规划和长汀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参考。主要研究结果表明:(1)汀江湿地公园土地利用类型有河流湿地和人工湿地,湿地类型有永久性河流、洪泛平原湿地、库塘和稻田;土地类型以永久性河流和洪泛平原湿地为主,占湿地总面积的73.2%;林地和非林地分别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18.6%和81.4%。(2)虽然长汀红壤侵蚀区植被遭到一定破坏,但该湿地公园仍有维管束植物115科304属424种,其中蕨类植物19科25属32种,裸子植物5科5属5种,被子植物88科274属387种;汀江湿地公园植物资源中禾本科植物最多,有49种,其次为菊科33种,莎草科21种,豆科20种;大于10种的还有蔷薇科、大戟科、茜草科和蓼科;野生脊椎动物有180种,其中,鱼类5目13科57种,两栖类3科7种,爬行类7科20种,鸟类12目34科81种,哺乳类6目10科15种;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虎纹蛙和花蟃鲡2种,福建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大刺鳅和白鹭2种,长汀拟腹吸鳅、大刺鳅等8种汀江特色鱼类。湿地公园是大刺鳅繁衍生息的重要栖息地,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福建省特有种川蔓藻的分布区,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中华结缕草的集中分布区,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3)长汀红壤侵蚀区湿地公园的水质也达到国家标准GB3838—2002中的Ⅱ类标准;果园和马尾松林土壤达到GB15618—1995中一级标准,农田土壤达到GB15618—1995中二级标准,土壤环境质量优良;湿地公园的空气质量达到GB3095—1996中一级标准,空气环境质量高;大部分区域声环境质量达到GB/T3096—2008中0类标准,噪声环境质量优良。(4)长汀红壤侵蚀区汀江湿地公园有一定的水文景观、生物景观、地文景观、天象景观以及文化资源;公园主要功能区以保育区为主,占整个湿地公园面积的71.4%;其次为宣教展示区,占17.3%,主要宣传长汀人民治理水土流失的历程和治理成效;生态旅游和服务管理区占11.2%;在红壤区强度流失区建设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保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是汀江湿地公园生态规划的重要考量;通过突出在红壤侵蚀区建立湿地的合理分区规划,有效保护了侵蚀区湿地生态系统,改善汀江水质,丰富侵蚀初步治理区的生物多样性。(5)在红壤侵蚀区建设湿地公园不仅具有提高知名度、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宣传科普教育、构建和谐社会、增加劳动力就业等社会效益,还有维护区域湿地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和改善环境等生态效益。(6)长汀红壤侵蚀区汀江湿地公园规划存在着简单化、模式化、公园化和园林化现象,目前的管理体制有待理顺,科学研究薄弱滞后。因此需从突出红壤侵蚀区湿地特色,发掘水土流失治理人文景观,开发湿地公园全方位价值,强化科普教育功能增强技术保障,保护湿地环境连续性和完整性,建立有效的保护管理协调机制等方面进一步提高汀江湿地公园的分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