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室内平板对峙法对分离和收集的101株放线菌、31株细菌和24株真菌测定了其对小麦全蚀病菌(Gaeumannnomyces. graminis var. tritici)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大多数株菌株均对小麦全蚀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分离的24株真菌中,具有抑制作用的有15株,占分离数的62.50%;在分离的31株细菌中,具有颉抗作用的有10株,占分离数的32.26%;在分离得到的101株放线菌中,有57株具有抑制作用,占分离数的56.44%。结果表明在作物根际中存在着大量的小麦全蚀病菌的颉抗菌。我们从中筛选出对小麦全蚀病菌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8株生防菌,包括2株细菌EM3和B22,2株真菌T4和F5以及4株放线菌S037、S024、S89和S90。其中4株放线菌主要以抗生作用为主,如S037抑菌带宽达0.9cm;细菌则兼具竞争和抗生作用,如EM3虽然抑菌带宽仅为0.45cm,但其抑菌率却高达60.47%;真菌则主要是竞争作用,如F5和T4,尽管其抑菌带宽仅分别为0.2cm或无明显抑菌带,但它们的抑菌率却最高,分别为65.12%和63.95%。对表现出较强颉抗活性的生防菌株,我们进行了室内盆栽试验,并设化学杀菌剂全蚀净为对照。结果表明,生防菌处理中,颉抗细菌EM3的防效最高,为53.49%;其次为颉抗放线菌S037,防效也达到51.94%,与室内平板对峙试验结果一致。而在平板对峙试验中抑菌率最高,抑制效果最好的两株真菌F5和T4,在此盆栽试验中表现较差。通过室内盆栽人工接种试验对河南省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和新培育的50个小麦品种(系)的抗全蚀病性能进行了鉴定和评价,结果发现品种间抗性存在明显的差异,但整体抗性较差,无免疫和高抗品种,达到中抗水平的有科优1号、豫展9705、豫58-998、矮早4110、<WP=9>新麦11号、高优505、豫麦18号和豫麦49号八个品种(系),占所有供试品种的26.7%。进一步对其中40个小麦品种进行了田间自然病圃试验,并调查了白穗率, 比较了在盆栽试验与大田试验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对小麦全蚀病的抗病性差异。结果表明,盆栽试验中达到中抗水平的矮早4110、强筋1号、豫展9705、科优1号和新麦11号其平均白穗率分别为0.96%、1.13%、1.20%、1.53和1.60%,抗性较强;达到高感水平的温优1号、豫优1号、小偃803和豫麦25号在大田试验中白穗率分别达到9.46%、8.90%、8.36%和7.84%,抗性较弱,此与盆栽试验结果基本一致,尤其是矮早4110其平均病指较低、平均白穗率为0.96%,可作为较好的抗性材料, 可以考虑在重病田示范推广,以减轻病害的危害。而在盆栽试验中达到中感水平的豫58-998和高感水平的科麦2号在大田试验调查结果中则显示较低的白穗率,仅为0.28%和0.93%,显示出大田试验与盆栽试验的不一致性。另外,在盆栽试验中均达到中感水平的郑98、国麦1号和高优503,其平均白穗率最高,与盆栽试验结果不甚一致,均表现出较弱的抗病性。通过对不同抗感的小麦品种根际微生物的区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抗、感的小麦品种的根际和根表微生物的数量、种数及优势种均存在一定差异,一般表现为抗病品种根际中具有更大的微生物群体。说明根际微生物区系组成的差异对小麦品种的抗性具有明显的影响。可能是不同小麦品种对全蚀病具有抗性差异的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