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深深地卷入全球化的进程中,今天已经成为一个工程大国,同时也成为了一个工程教育大国。然而,高等工程教育模式仍在探索中,在办学模式、培养目标等方面至今也存在诸多争议,特别是目前我国高等工程技术教育对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国家建设对工程人才的需求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错位,企业用人和学生就业之间无法形成良好的对接,因此也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使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转变,使学生具备工程能力,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创新战略,成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大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焊接专业为例,对哈工大工程教育传统进行研究,为今天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提供真正的中国经验。本文首先从宏观上对哈工大焊接专业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侧重于将其置于整个中国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置于高等教育以及哈尔滨工业大学发展的历史情境中加以考察。然后,深入探析特定的历史和社会与境,以及体制和认知因素等对焊接专业实践优位的工程教育模式和传统的形塑。这些因素包括来自于苏联工程教育的重实践的工程师传统,新中国特殊的国情对工科大学面向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的实践性要求,国家教育政策对教学实践性和培养目标的规定以及毛泽东的实践哲学教学和科研的独特影响。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高等工程教育模式形成是一种情境化和地方性的实践,其合理性的标准是由教育所处的情境决定的;工程的实践本性要求工程教育应当是实践优位而非学术或理论优位的,工程能力应当成为衡量工程教育成功与否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