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朝作为大一统的王朝,要保持皇权的稳定和社会的有效治理,就必须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文官体制。文官体制涉及四个核心方面:一是从中央到地方官职的设定;二是能够持续输送适合为官人才的选拔制度;三是对于所选拔人才是否称职的考核制度;四是对于官吏的监查制度。选拔制度为整个文官体制注入人才,是激活体制的关键,汉代在继承之前选官制度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察举和征辟为主,以考试、任子、纳赀等为辅的取仕方式。察举制是一种推荐任官的方式,是汉朝选拔官吏最重要的方式,其中孝廉和茂才作为察举常科,每年都以固定数量向中央输送符合标准的人才,而察举特科则作为补充,不定期的根据需要来选拔人才;征辟包括皇帝的征召和公府及州郡的辟除,是除察举之外使用频率较高的选拔官吏的制度;考试分为射策和对策,射策主要针对太学生,对策主要针对贤良特科举荐的人才;任子和纳赀则是为权贵和富豪准备的特殊入仕途径。汉代的官吏选拔制度,打破了之前以血缘亲属为依据的官位世袭传统,使得普通民众有了入仕为吏,改变身份和地位的机会。考核制度通过对官吏政绩的考察,可以确定所选官吏是否称职,另外考核结果是官吏升迁降黜的重要依据,汉代的考核制度称为考课,纵向分为中央考课郡国,郡国考课县,考课方式分为县向郡国上计和郡国向中央上计。另外上计考课共有三种形式,分别为每年都进行的常课,每三年进行一次的大课和对上计内容进行分析审核的会课。考课侧重考察户籍人口、税收、治狱惩盗、农业发展,边境的郡国还会考察戍边情况。横向上为各级行政主体对掾吏的考课,主要是对掾吏履职能力进行考课。此外,汉代建立起了以郎官为基础的储才制度,对经孝廉、明经等科目选拔出的人才进行二次筛选,然后举荐其中优秀的人才出任更高的官职,郎官是官吏从初选入仕到再选晋升这一上升链条中的枢纽。郎官制度同选拔和考课制度,构成了汉代官吏从入仕到晋升降黜这一完整体系。这一体系为汉代政府选拔了大批优秀的官吏,其中的代表便是循吏。循吏的出现是建立在选拔和考课制度有效运行的基础上,是在众多优秀官吏群体中挑选出的具有“奉职循理”这一形象特征的官吏,在具体的施政表现上,每个时期的循吏在具体的施政措施和方式上也会有所差别,但是相同的是他们善于施教导民,政绩突出,常在考课中取得第一的名次。汉代记载入史书的循吏人数共有18人,但是这并不是说明汉代的循吏只有18人,从他们的治理事迹分析来看,记载入史书的这部分循吏,是优中择优后的结果,通过分析这18位循吏的仕途和政绩,可以反映出汉代官吏选拔制度和考课制度的运行机制,进而说明汉代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官吏选拔和考课制度,并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发挥了积极作用,选拔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官吏,这些官吏支撑起了汉代政府的正常运转,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这一制度的存在不论对于汉代政府的统治还是社会的发展都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