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从阐释荀子"君子之道"的概念着手,解析"君子"一词内涵由内化至外化的发展历程,从而揭示出荀子于"君子之道"的个性理解与独特诠释,在点明"君子"古义的同时,也赋予这个理想人格概念以现代意义.荀子作为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其思维方式必然受到儒家传统观念的影响,孔子与孟子作为儒学大家,对荀子思想的影响自是不必多言的.因此,该文在开篇首先阐述孔孟思想的核心部分以及他们对于"君子之道"开创性的观点.可以说,孔孟的思想制约着荀子观念的成型,尤其是孟子的"性善论"更是极大冲击荀子的思维,荀学中的核心思想"性恶论"便是针对其而提出的.荀子的思想是该文的重点,尤其是对"性恶论"以及由此衍生的"化性起伪"的方法论,都作出详尽的叙述与分析,这是荀学所倡导的"君子之道"确立的前提.正是在理解荀子主体思想的基础上,归纳出荀子理想人格的独特养成方式,即强调对于外在道德规范的遵守,而弱化孔孟所倡导的内在修为方式.指出普通人只要在诸多方面进行实践,就可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君子",同时更强调"化性起伪"与"积习"在社会生活中所具有的重要指导意义.荀学的理论意义及思维模式对于后世学者及海外同人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该文选择两位思想家作为代表人物以说明这点:荀子弟子韩非和日本学者荻生徂徕.韩非集法家思想之大成,提出"人情论";荻生徂徕则提出"公论",强调"公"的领域在社会各个层面的重要意义.他们的特色观点都与荀子思想的浸染有着极为深厚的联系.在文章的结尾处,提出荀子"君子之道"的现实意义,指出这一理想人格模式的养成对于当代社会的现世功用,为正确树立公德舆论导向,提高全民法制意识提供理论层面的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