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位理论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布拉格学派,经以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研究和发展,逐渐成为广泛接受的语篇分析方法。对于主位结构在语篇层面的研究,Danes最早提出了“主位推进模式”。这一术语自提出后,便逐渐应用于各种类型的语篇研究中。 在学术语篇中,英文学术期刊作为国内学者与国外学者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渠道,对其发表的论文有着严格的要求。学术论文的结论部分涵盖了论文成果的精髓,其语篇的主位结构会影响到论文的行文组织及其质量。但是结论部分的主位结构却很少有学者研究。基于这一点,本研究以韩礼德(1985)的主位-述位理论以及朱永生(1995)提出的四种基本的主位推进模式为理论基础,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以英语为母语的作者以及以汉语为母语的作者所写的期刊论文结论进行对比分析,以期解决以下问题: 1)以汉语为母语的作者和以英语为母语的作者在英文期刊论文结论部分所用的主位有何异同?产生这种相似或差异的可能原因是什么? 2)以汉语为母语的作者和以英语为母语的作者在英文期刊论文结论部分所用的主位推进模式有何异同?产生这种相似或差异的可能原因是什么? 本研究语料选自2011至2015年间牛津出版社出版的《应用语言学》以及由中国外语教研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应用语言学》中共40篇期刊论文。通过研究发现:1)中国作者和以英语为母语的作者都倾向于使用单项主位,在中国作者的论文结论中占69.65%,在以英语为母语的作者的论文结论中占76.51%;2)在复项主位中,两组的语篇成分均高于人际成分(在中国作者的论文结论中为87.31%>12.69%;在以英语为母语的作者的论文结论中为73.65%>26.35%)。但从数量上看,中国作者在结论部分使用了更多的语篇成分(120>84);3)两组在结论部分使用了更多的非标记主位(在中国作者和以英语为母语的作者的论文结论中分别占85.31%和81.95%),但是作者在具体语篇中使用标记主位的目的也应值得关注;4)在主位推进模式的使用上,延续型主位推进模式在两组结论部分中均占有最高比例(在中国作者和以英语为母语作者的论文结论中分别占50.32%和36.72%),这表明延续型主位推进模式是英文期刊论文结论部分经常使用的推进模式;5)但是相比以英语为母语的作者,中国作者更倾向于采用延续型,而以英语为母语的作者在使用延续型推进模式的同时,兼顾述位同一型及主位同一型的主位推进模式。 通过对结论部分主位结构的研究和分析,本文探讨了结论部分常用的主位及主位推进模式,希望为指导英文期刊论文结论的撰写提供参考。不同主位结构的使用有助于语篇组织的连贯,因此,二语学习者在组织语言材料以及写作时可以选择合适的主位以及主位推进模式进行合乎逻辑的叙述。另外,在翻译实践中,主位结构也有助于对原文的理解以便组织完整、连贯的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