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近视是眼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发病率逐渐增高,危害人类的健康,尤其是高度近视(High myopia,HM)。HM是一种严重的屈光不正,常常伴有眼底病变,例如黄斑变性、青光眼、视网膜脱离和后巩膜葡萄肿等等,严重影响视力甚至会导致失明。近视合并的青光眼主要是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POAG),可能与近视者的眼轴较长、房角较宽、前房较深等特点有关。近视与POAG之间有较大的关系,中高度的近视使视盘更加容易发生凹陷,对损害的耐受性降低,而眼压升高可改变眼部的屈光状态,进一步加重近视的程度,因此准确鉴别近视、POAG以及近视合并POAG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临床上常使用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仪(frequency 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HD-OCT)测量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来进行判断,但是人类的视盘面积变异较大,视盘面积越大,盘沿的面积就越大,而常规的HD-OCT测量的是以3.4mm为扫描直径的环处的RNFL厚度,可产生较大的误差。同时不同程度的近视,眼轴的增长不同,HD-OCT系统使用固定的眼轴长度进行扫描时,可随着眼轴增长使扫描的范围增大,产生光学放大效应,从而使测量结果产生误差。针对上述情况,临床上可使用Littmann公式消除光学放大效应,使测量结果更加准确。本研究收集不同程度近视患者和正常人,所有研究对象进行HD-OCT检查后使用Littmann公式消除光学放大效应,观察不同程度近视患者的RNFL厚度,为临床上提供更多的证据。资料与方法选择2017年9月-2018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体检的健康人、行近视矫正术的近视患者共85例,所有研究对象随机选择其中一眼进行研究。根据屈光度分正视组20例、低度近视组21例、中度近视组20例,高度近视组24例。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压、屈光度、眼轴、HD-OCT以及视野检查等检查。矫正光学放大效应前后分析正视组、低度、中度、高度近视组平均、各象限的RNFL厚度的差异以及和屈光度、眼轴长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正视、低度、中度以及高度近视组研究对象之间的性别、年龄相比差异较小(P>0.05),四组之间的眼轴长度、屈光度差异显著(P<0.05)。2.正视、低度、中度以及高度近视四组中,光学放大效应矫正前平均RNFL、上、下以及鼻象限的厚度和眼轴长度之间呈负相关,和屈光度之间呈正相关(P<0.05),颞侧象限厚度与眼轴长度之间呈正相关,与屈光度之间呈负相关(P<0.05)。矫正后四组的平均、上、下以及鼻侧象限的RNFL厚度与眼轴长度和屈光度之间没有相关性(P>0.05),颞侧象限则与眼轴长度之间呈正相关,与屈光度之间呈负相关(P<0.05)。3.正视、低度、中度、高度近视四组中,矫正光学放大效应前正视组的平均RNFL、上、下、鼻侧象限的厚度显著厚于其它三组(P<0.05),低度与中度近视之间差异较小(P>0.05),高度近视组的平均RNFL、上、下以及鼻侧象限的厚度较其余三组厚度显著变薄(P<0.05),高度近视的颞侧象限厚度显著厚于其余三组(P<0.05),低度与中度近视组差异较小(P>0.05),正视组颞侧象限厚度显著薄于其余三组(P<0.05)。4.正视、低度、中度、高度近视四组中,矫正光学放大效应后平均RNFL、上、下、鼻象限厚度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矫正后四组的颞侧象限厚度仍有差异(P<0.05),正视组颞侧象限厚度较其余三组薄,高度近视组显著厚于其余三组(P<0.05)。结论1.在矫正光学放大效应之前随着近视度数的增加,上、下、鼻侧象限RNFL厚度降低,颞侧厚度增加;矫正光学方法效应之后随着近视度数的增加,颞侧象限厚度仍有差异,其余象限无差异。2.使用Littmann公式可有效的改正光学放大效应,减少测量结果的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