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农村改革,重新确立了农民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主体地位,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但另一方面,随着改革步步推进,小规模农户的经营也出现了农业技术进步相对迟缓、农业投入能力较弱、规模效益差、难适应知识市场需求变化等等问题。如何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加速农业技术进步,提高农业规模效益,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成为在农村家庭承包改革后农业经营体制创新的主要课题。
农业产业化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双重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一方面,随着农村家庭承包制度的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小农户如何与大市场对接,从而满足城乡人民日益多样化和优质化的农产品需求,成为农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另一方面,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农业结构不断地调整深化,产业链逐渐延长,农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化程度随之加深,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有新的生产经营方式的出现,以克服原来的生产经营方式中产前、产中、产后环节割裂带来的市场风险大、交易费用高的弊病,从而促进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也正是在上述背景之下,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应运而生,有效地解决了困扰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的难题,成为引导农户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长和经营方式根本转变的有效途径。
本文以漯河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为研究对象,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对于土地流转制度和龙头企业做了重点探讨和分析,并进一步思考有关农业产业化的相关问题以及发展对策,进而对漯河农业产业化的工作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特别对当前的新农村建设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文章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导论主要介绍农业产业化研究的历史背景、文献回顾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介绍漯河市的基本情况以及其农业产业化的现状;第三部分是分析并研究了漯河市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第四部分分析并研究了龙头企业的培育和成长机制;第五部分是进一步分析了漯河农业产业化模式以及农业产业化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