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术后辅助化疗为结直肠癌患者重要治疗方式,但尽管患者分期相同,经过相同辅助化疗后患者预后却并不相同,甚至有些分期较晚的患者预后反而较好。因此推断除了分期为预后的影响因素外,仍存在其他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国内外已有学者提出微卫星状态可能为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因素,并猜测微卫星状态可能通过影响氟尿嘧啶类药物敏感性来影响预后,同时提出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患者存在较为特殊的临床病理特征。错配修复基因(mismatch repair genes,MMR)的突变或缺失是导致微微卫星不稳定的直接原因,已知存在6种错配修复基因(hMSH2、hMSH3、MSH6、hMLH1、hPMS1、hPMS2)与结直肠癌发病有关,但多项研究显示hMLH1、hMSH2为导致微卫星不稳定的主要基因,且多篇文献报道在我国hMLH1、hMSH2两种错配修复基因是导致结直肠癌微卫星不稳定的主要基因,90%以上的微卫星不稳定发生于hMLH1、hMSH2。因此本研究旨在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MLH1、hMSH2蛋白表达情况,探讨微卫星不稳定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并探讨微卫星不稳定与5-氟尿嘧啶敏感性的关系。方法:1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01-3至2009-4期间收治的病理明确且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病例162例,所有患者均行结直肠癌根治术,术前未行放化疗,157例患者术后行氟尿嘧啶为基础的辅助化疗,5例患者术后未行规律化疗。提取所有这些患者于病理科保存完整的病理蜡块,重新制备切片,应用SP免疫组化方法进行染色,检测hMLH1、hMSH2种蛋白的表达水平。hMLH1、hMSH2两种蛋白均未表达或其中任一种蛋白未表达记录为微卫星不稳定(MSI),即为错配修复基因缺陷(deficient mismatchrepair,dMMR),两种蛋白均表达记录为微卫星稳定(MSS),即为错配修复基因完整(proficient mismatch repair,pMMR)。dMMR进一步分为两种蛋白均不表达及任一种蛋白不表达组,即MSI-H,MSI-L。记录所有这些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对全部术后辅助化疗的157例患者进行随访(电话随访和门诊复查),随访时间截止至2011年9月31日、出现复发转移日期、因其它疾病死亡日期、失访日期。研究结局定为出现复发转移。无病生存期(Disease Free Survival,DFS)定义为根治性治疗后到肿瘤复发或因各种原因出现死亡的时间,肿瘤药物咨询委员会(ODAC)一致认为DFS延长代表着临床获益。在随访期间出现复发转移者为完全数据,如果未出现复发转移或者死于其他疾病按照截尾值处理。将随访资料校对无误后输入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参考近期国内外相关研究并结合临床实际情况,选择可能与微卫星状态有关的临床病理特征(性别、年龄、发病部位、病理类型、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分期、术前肿瘤标志物、家族史)进行量化赋值,应用卡方检验对临床病理特征完整的162例患者进行分析,分析与微卫星状态有关的临床病理特征。162例患者中5例未行术后辅助化疗,删除这5例患者,对所有进行术后辅助化疗的患者应用COX风险比例模型对影响DFS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得出影响术后辅助化疗后患者DFS的独立因素,并应用乘积极限法(Kaplan-Meier)绘制生存曲线,组间比较应用Log-rank检验。所有数据以P<0.05为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2选取2007年至2011年期间于我院外科行结直肠癌手术(包括根治术及姑息术),并且手术标本于我院科研中心行药物敏感试验的患者104例,调取病例记录药物敏感试验中5-Fu的肿瘤抑制率,提取所有这些患者于病理科保存完整的病理蜡块,重新切片,应用SP免疫组化方法进行染色,检测hMLH1、hMSH2两种蛋白的表达水平,同样将患者分为MSS(pMMR)组及MSI(dMMR)组。以细胞毒性指数(CI)来表示肿瘤细胞抑制率,参照1978年全国抗癌药物会议制定的“抗肿瘤药物通用指标”,CI≥70%为高度敏感,50%~69%为中度敏感,30~49%为低度敏感,<30%为不敏感。应用卡方检验分析两组患者对5-Fu敏感性有无差异。结果:整体共获得临床病理特征完整的病例162例,其中157例行术后辅助化疗,5例未行术后辅助化疗。所有患者中年龄最小25岁,最大79岁,平均年龄为56.27岁,中位年龄55岁,成正态分布。其中女性78人,男性84人。对157例进行术后辅助治疗的患者进行随访,其中2例失访(1.27%),截止至随访结束71例出现复发转移,84例未出现复发转移。对所有这些患者资料分析如下:1.临床病理特征1.1hMLH1、hMSH2两种蛋白表达率:162例患者中共26例hMLH1、hMSH2两种蛋白均未表达,为MSI-H,所占比例为16.05%;37例患者仅hMLH1不表达,所占比例为22.84%;9例患者仅hMSH2不表达,所占比例为5.56%,两者均为MSI-L,所占比例为28.40%。hMLH1蛋白不表达率为38.89%,hMSH2蛋白不表达率为21.60%。1.2MSI-L、MSI-H患者在性别方面存在差异(P=0.05);在年龄、病理类型、发病部位、术前肿瘤标志物水平、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数目、TS表达临床病理特征方面表达均无明显差异。1.3MSI(dMMR)患者较MSS(pMMR)患者在发病部位(P=0.018)、淋巴结转移数目(P=0.002)、TS表达水平(P=0.004)、家族史(P=0.013)四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性别、年龄、病理类型、术前肿瘤标志物水平、肿瘤浸润深度、分期、大体类型等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差别。2生存分析2.1.2年复发转移率:MSS(pMMR)患者2年内的复发转移率(47.78%)较MSI(dMMR)患者(29.85%)明显升高(P=0.023);2.2COX单因素分析:结直肠患者术后辅助化疗后与DFS相关的因素有:淋巴结转移数目(P=0.016),分期(P=0.010),微卫星状态(P=0.010)。2.3COX多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P<0.1的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数目(P=0.002)、微卫星状态(P=0.010)为患者DFS的独立影响因素。2.3.1淋巴结转移:1~4枚淋巴结转移(N1)、>4枚淋巴结转移(N2)的患者出现复发转移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2.042倍(P=0.020)、2.343倍(P=0.006)。淋巴结转移对DFS有显著影响(P=0.016)。2.3.2微卫星状态:MSS(pMMR)患者出现复发转移的危险度为微卫星不稳定患者2.007倍。微卫星状态对DFS有显著影响(P=0.010)。MSI(dMMR)患者的中位无病生存期为31.1个月,MSS(pMMR)患者的中位无病生存期为25.0个月,延长6.1个月。3.5-Fu药物敏感性微卫星不稳定患者及微卫星稳定患者之间5-Fu敏感性无差异(P=1.000)。结论:1MSI与MSS的患者在发病部位、淋巴结转移数目、家族史、TS表达四方面临床病理特征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微卫星不稳定患者多发病在右半结肠、淋巴结转移数目较少、多存在家族史,且TS多为低表达。将MSI患者进一步分为MSI-L及MSI-H分析,女性更易出现MSI-H。2微卫星不稳定(MSI,dMMR)较微卫星稳定(MSS,pMMR)患者预后好,2年内出现复发转移较少,且DFS明显延长。3微卫星状态、淋巴结转移情况为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4本组研究资料未显示微卫星状态与5-Fu敏感性有明显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