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温带草原是中国北方半干旱地区重要的植被类型。为了研究温带草原花粉-植被关系,从2006年开始,我们在多伦恢复生态学试验示范研究站、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和苏尼特左旗温带荒漠草原生态系统观测站放置花粉收集器(trap)和采集表土样品,共收集样品320个,其中花粉收集器样品209个,表土样品111个,共鉴定出花粉类型53个。 研究结果表明: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的花粉组合能较好地反映当地的植被状况;花粉类型以蒿属(Artemisia)、藜科(Chenopodiaceae)花粉为主,菊科(Compositae)、委陵菜属(Potentilla)、禾本科(Gramineae)、莎草科(Cyperaceae)、百合科(Liliaceae)含量也比较高,乔木花粉占有一定比例,主要是松属(Pinus)和桦木属(Betula)花粉。位于典型草原的多伦、锡林浩特地区的花粉收集器样品的蒿藜比(A/C)的平均值分别为3.12和2.20,位于荒漠草原的苏尼特左旗花粉收集器样品的A/C值平均为1.15,它们较好地反映了植被对降水量变化梯度的响应。但同一地区(锡林浩特)四年花粉收集器样品的A/C值的变化趋势与降水量变化趋势并不一致,可能是在较小的空间尺度上,A/C值的变化更多的受放牧等其它因素的影响。 三个地区花粉收集器样品中的花粉类型均比表土多,其中菊科、百合科、禾本科、伞形科(Umbelliferae)等花粉类型的含量明显高于表土,从而使得蒿属、藜科花粉的含量相对降低。表土样品的A/C值在多伦地区较高,在苏尼特左旗地区则比较低,显示出了与降水量变化较好的一致性。但锡林浩特表土的A/C值却比苏尼特左旗低,可能是锡林浩特地区过度放牧所致。 对禾本科、菊科、蒿属、藜科和莎草科这5个主要科属的花粉用ERV(ExtendedR-value)模型估算了花粉相对产量(PPE),结果显示,多伦研究区PPE值由高到低依次为菊科、蒿属、莎草科、禾本科;锡林浩特研究区为藜科、菊科、莎草科、禾本科;苏尼特左旗研究区则为藜科、菊科、莎草科、禾本科。苏尼特左旗藜科花粉的PPE值明显高于锡林浩特研究区,多伦的菊科花粉的PPE值明显高于锡林浩特和苏尼特左旗,反映了三个地区的降水量明显不同的特点。 对比锡林浩特研究区连续四年的花粉收集器样品的PPE值与该地区四年的年降水量变化,发现藜科、菊科花粉的PPE值的变化与降水量的变化较为一致,尤其是藜科花粉的PPE值对降水量的变化响应最为敏感,莎草科花粉的PPE值年际变化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