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人合一”——嵇康思想中音乐与人格的关联性研究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col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嵇康作为魏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音乐家、“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不仅有《与山巨源绝交书》、《释私论》、《养生论》等名篇为后人广为传颂,而且还精通音律、善于弹琴,写有被称为“嵇氏四弄”的琴曲,创作了音乐文学作品《琴赋》和音乐美学专论《声无哀乐论》等。他提出的“声无哀乐”的音乐观,以及关于音乐与情感等相关问题的论述,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上具有原创性意义。嵇康为人耿直、刚正不阿,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由于对司马氏政治集团的不合作态度而遭迫害。临刑前,嵇康神色自若,奏《广陵散》一曲从容赴死,其人格魅力为历代诸多学者敬仰。   本文主要的研究思路是:力图超越就其音乐理论研究其音乐思想,就其人格理论研究其人格追求的传统方法,尝试把两者的关联性研究作为重点,以音乐与人格两大视角互相切换、寻找联系来透视嵇康的思想生活。音乐研究的人格视角注重音乐的人格投射;人格研究的音乐视角注重人格的音乐转化;此基础上音乐与人格的结合研究,力图揭示两者之间在嵇康思想中的某种特殊的平行对应、互为建构、互相融汇的关联性。并且,本文把此种关联性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来呈现和分析,将从历史、现实及中西文论的比较等多重维度,探索其背后丰富而深层的文化意蕴。   第一部分为“音乐形象塑造中的人格追求”:主要从音乐角度透视人格,透过嵇康诗文中零散的音乐意境与《琴赋》中集中的音乐描写,探索分析他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第二部分为“人格观念影响下的音乐思想”:主要从人格角度透视音乐,以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为核心的性情观、养生观、社会观等人格观念为出发点,窥探其音乐思想与儒家乐论的主要区别,在其音乐思想与人格理论内在关联的探寻中,阐释其音乐思想背后的人格底蕴。   第三部分为“音乐与人格关联性存在的文化意蕴”:力图在前两部分音乐与人格两大视角间互相切换的动态分析基础之上作静态审视,回顾和梳理嵇康思想中音乐与人格两者之间关联性存在的三重维度,即“音乐的性质与人格结构的溯源”、“音乐的功能与人格冲突的修复”、“音乐的理想与人格理想的想象”,并进一步从时代历史、个体现实、人性本质等多角度探索分析其背后的深层文化意蕴。   第四部分为“从音乐与人格的关联性看嵇康之死的意义”:从思想到实践,嵇康最后索琴而弹的临刑壮举,可以说正是对其音乐与人格关联的实践层面的最好诠释。   总之,嵇康的音乐思想和音乐行为呈现了他的人格理想与人格建构方式,同时他的人格理想、人格观念也影响了其音乐美学思想,两者具有某种平行对应、互为建构、互相融汇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是琴文化与魏晋风度的契合,是嵇康人格冲突下心灵的自救,是乱世下对和谐人性与社会的探索。嵇康思想中音乐与人格的关联性研究启示我们对人性本质与艺术精神的思考,对当今社会的美育与人格建设意义重大而深远。
其他文献
当一个作家与城市发生关系时,城市的书写便成为可能。这是文学/文本中的城市经验,亦是书写者对城市的想象与重构。书写台北城从来就是许多台湾作家一个独特的经验,书写者将自
“2007年中国·昆明东盟石文化石材博览会”将于今年7月10日至16日在云南昆明举办.本次博览会是云南省石材行业举办的第一届专业石材展会,是云南石材行业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和
个体名量词是留学生汉语学习中的一个难点。这不仅涉及到名量短语的完整表达,同时也涉及到名量搭配的准确选择。前人或对汉外量范畴进行对比研究,或分国别对留学生量词偏误进行
本文主要研究少数民族小学双语教学中汉语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十九小学三四年级平行班的汉语课堂教学为主要调查对象(A组),又以某次教学竞赛中的示范课作为一
彭燕郊,中国现当代诗人、学者。彭燕郊的诗论,以《再会吧,浪漫主义》、《两世纪之交,变风变雅:浪漫主义困惑》、《论感动》等文章为代表。在其论著中,他从西方现代主义的起源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本文主要从曹聚仁的著作入手,对曹聚仁的现代散文理论与散文批评进行系统的梳理,在比较中探索曹聚仁现代散文理论与散文批评的特点。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是曹聚仁的
作为近代中国的起步阶段,晚清遭遇了中国和西方的对视,黄遵宪的《日本杂事诗》作为这一历史情境中鲜活的个人经验,无疑对我们反思自己的观察方式弥足珍贵。形象学致力于研究
长久以来,对中医语言的研究,多集中在以准确翻译、建立信息数据库为目的的规范性的研究,以及以古籍校勘,语义分析为方向的较为形式化的研究。然而,对以模糊性为代表的中医语
陈季立,作为上承杨慎修,下启顾炎武的明代古音学学者,提出了“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这个重要的古音学思想,为打破长久以来的“叶音说”奠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