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用户通信中干扰对齐的研究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yeyenn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用户干扰是多用户无线通信系统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在多用户无线通信系统中,多个用户同时竞争有限的通信资源,传统的资源分配方式主要是采用时分多址(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TDMA)、频分多址(Frequency DivisionMultiple Access, FDMA)等方法,其主要特点是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每个用户所能获得的通信资源和传输速率都将降低。和其他多址系统不同的是,对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CDMA)系统而言,用户数的增加主要表现为多址干扰,当用户数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所有用户都不能获得可靠的通信。在通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保证用户数增加的同时获得有效的通信是多用户通信系统设计者面临的最大挑战。随着用户数的增加,干扰管理越来越成为无线通信系统设计的关键问题之一。最近几年在多用户干扰信道的信息论研究方面有了一些新的突破,一个针对多个用户而不是单个用户的性能优化技术被提出来,这就是干扰对齐(InterferenceAlignment, IA)技术。其核心思想是:在发射端采用有效的预编码技术,使得干扰信号在接收端被压缩在接收信号的一个较小维度的子空间中,同时有用信号在接收端保持与干扰信号的线性独立。本文主要研究干扰对齐技术在多用户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同时会对干扰对齐的系统模型和典型的干扰对齐的实现方法进行介绍,然后着重从理论上分析干扰对齐技术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包括分集的研究和基于信道估计的信噪比分布的研究。最后利用干扰对齐思想研究不同干扰网络相互之间的同频干扰问题,并对在给定的系统模型下进行仿真验证。第一章从多用户通信系统和其中的干扰管理技术的研究背景和现状出发,简要说明本文研究的意义,最后介绍本人研究生期间主要完成的工作。第二章先简述了多用户干扰信道的系统模型,然后讨论了干扰对齐系统模型以及目前几类典型的干扰对齐实现技术。第三章主要从理论上研究干扰对齐技术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包括分集的研究和基于信道估计的信噪比分布的研究。分集性能研究主要是结合干扰对齐的可行性条件,从理论上分析干扰对齐算法获得分集增益的条件。由于干扰对齐技术的有效实施依赖全局的信道信息,因此接收信噪比的分布将会受到估计信道信息的影响,从而影响干扰对齐系统的误符号率和容量等性能。最后,仿真分析分集性能和信噪比分布两种不同的情形。第四章是在当前频谱资源的短缺导致的相邻环境中的很多无线通信设备使用相同频谱的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应用干扰对齐思想,实现了一种基于不同网络之间共存的迭代算法。与已有的方法相比,该干扰对齐的迭代算法对新接入网络用户的处理,能同时满足旧网络用户和新网络用户同时进行无干扰通信的需求,可以使新网络和旧网络有效地共存。最后对全文干扰对齐技术和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并且包括研究中的不足之处以及值得继续研究的内容。
其他文献
本文运用非对称效应的TARCH模型分析沪深300指数收益率波动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影响沪深300指数收益率变动较强的因素是滞后4、15阶;沪深300指数收益率存在较强的条件异方差
<正>电子商务是网络化的新型经济活动,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形式之一,是上海创新商贸业发展方式、提升贸易功能能级、拓展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推动内外贸融合的有效手段,加快国
以同时回收烟气余热并脱除氮氧化物为目的,提出了用于工业加热炉和电厂锅炉换热与脱硝联合应用的方案,包括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与工业炉用高温空气燃烧烧嘴的组合、与燃煤锅炉
介绍了作者近年来在板翅式换热器研究与开发方面所做的工作 :1为提高铝板翅式换热器翅片和隔板表面的耐蚀性和亲水性 ,开发了一种表面处理技术。2开发的板翅式换热器快速创型
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简称为EC。一般是指在世界范围内的商务贸易活动在互联网的开放网络环境下,使用浏览器或者服务器等应用模型,去实现买卖双方不见面就能进行的各种
无线图像传输是图像信息处理和无线射频收发技术的结合。相比于有线图像传输,无线图像传输具有可移动性、便于携带和低功耗等优点,但在图像传输的实时性、图像传输速率和图像质
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下,对现代雷达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个芯片或者单个板卡已经不能够实现一个雷达系统。这时多个板卡构成的雷达系统已经成为了主流设计方案,各个板卡之间的数
为了提高竹纤维的分散性,借鉴打浆造纸法制备得到了已表面处理的竹纤维和聚丙烯纤维的复合材料,并在扫描电镜下对复合材料样品的断面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打浆造纸法这种工艺
自从人们开始认识到机械运行中存在的疲劳破坏现象开始,就有许多杰出的学者相继对疲劳破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机械结构也同样承受着严峻的
科技的迅猛发展推动了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人们的工作、生活、娱乐和学习越来越脱离不了计算机,而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进步与发展,通过将无数计算机与因特网相连,人们的生活因此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