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采用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免疫组化技术和方法观察隔药灸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肥大细胞、HSP70及mRNA、TRPVl mRNA、TRPV3mRNA、c-fos表达,脊髓TRPV1mRNA、TRPV3mRNA的变化,探讨艾灸对UC大鼠结肠黏膜的保护效应及作用机制。
方法:
采用免疫学方法加局部刺激法制备UC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西药组和隔药灸1组、隔药灸2组、隔药灸3组、隔药灸4组。西药组采用SASP溶液灌胃治疗,隔药灸1-4组分别取天枢(双侧)进行不同灸量的隔药灸治疗。采用组织化学和甲苯胺蓝染色、计算机图像处理等技术与方法,观察隔药灸对UC大鼠结肠黏膜肥大细胞形态和脱颗粒的影响,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大鼠结肠HSP70蛋白和c-Fos表达,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结肠HSP70mRNA、结肠和脊髓TRPV1 mRNA、TRPV3mRNA表达的变化。
结果:
1.UC大鼠出现腹泻、食欲不振、体重增长缓慢等症状体症;病理学观察可见结肠黏膜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糜烂,表面被黏液、血液和坏死组织覆盖,有明显溃疡形成。UC大鼠结肠大体形态损伤积分和组织学损伤积分与正常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治疗后,隔药灸1-4组和西药组大鼠体重增加,腹泻等症状不同程度改善,结肠肠壁结构得到不同程度改善。
2.各组大鼠结肠肥大细胞总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结肠肥大细胞脱颗粒数明显高于正常组。西药组、隔药灸1组、隔药灸3组、隔药灸4组与模型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结肠肥大细胞脱颗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P<0.01)。其他各隔药灸组之间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大鼠结肠黏膜肥大细胞直径和平均面积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西药组MC光密度明显高于其他6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肠黏膜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与结肠H病理评分具有一定的相关性(r=0.379,P=0.001)。
3.模型组结肠HSP70平均光密度及mRNA表达低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隔药灸和西药治疗后各组HSP70及mRNA表达明显增加。其中,隔药灸3组HSP70蛋白增加尤为明显,隔药灸3组、4组HSP70mRNA表达与模型组、隔药灸1组、隔药灸2组、西药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隔药灸3组与隔药灸4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模型组结肠TRPV1 mRNA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RPV3mRNA低于正常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隔药灸治疗各组结肠TRPV1 mRNA有不同程度的降低,TRPV3 mRNA则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隔药灸3组与模型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它各组之间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
5.模型组大鼠脊髓TRPV1 mRNA虽然高于正常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隔药灸治疗后脊髓TRPV1 mRNA明显增高,4个隔药灸组与模型组相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4个隔药灸组之间及其与西药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脊髓TRPV3 mRNA虽然高于正常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隔药灸1组明显高于其他各组,与模型组、隔药灸2、3、4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西药组与隔药灸3、4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6.模型组结肠c-Fos阳性表达明显增加,与正常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隔药灸治疗后c-Fos表达有所降低,以隔药灸2组、隔药灸4组下降尤为明显,与模型组、隔药灸1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结肠黏膜肥大细胞参与了溃疡性结肠炎的炎性反应,隔药灸可通过抑制结肠黏膜肥大细胞脱颗粒发挥炎症抑制和黏膜保护作用。
2.率先从HSP70对结肠黏膜的保护作用探讨隔药灸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黏膜的保护效应及作用机制。隔药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HSP70的表达发挥对结肠黏膜的细胞保护和炎症抑制作用有关。
3.首次从TRPV1、TRPV3角度探讨TRPV介导溃疡性结肠炎结肠黏膜炎性反应和内脏敏感性和艾灸发挥结肠黏膜保护的TRPV作用机制。隔药灸可通过降低结肠TRPV1mRNA表达、增加TRPV3mRNA表达、调节脊髓TRPV1mRNA、TRPV3mRNA表达发挥黏膜保护作用。
4.隔药灸可通过降低结肠黏膜c-fos的表达发挥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