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流通速度是一个古老而又时新的课题,正如魏克塞尔所说的那样,货币流通速度是最无从捉摸的因素之一。随着经济金融形势的复杂化,货币的内生性不断增强,货币流通速度的波动会让人们感觉手中的货币增多或减少了,因而货币流通速度是货币内生的重要体现。本文基于货币流通速度理论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形势和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侧重研究我国转型期金融发展水平、经济货币化程度、实际利率和经济金融化率与交易货币流通速度的长期均衡关系,并通过估计误差修正模型研究他们对货币流通速度的短期冲击。 本文运用在时间序列分析领域较成熟的分析软件 Eviews6.0对所选变量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时间序列为1993-2009年,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研究方法是协整方法,通过协整回归检验自变量与交易货币流通速度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在通过协整检验的基础上对误差修正模型(ECM)进行回归,检验各自变量对货币流通速度的短期冲击是否显著。文章进而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分析了各因素对交易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机制,并提出了几点合理化建议。 本文得出的结论是:1)金融发展水平、经济货币化程度、实际利率和经济金融化程度与我国交易货币流通速度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2)金融创新速度、经济货币化程度和实际利率的短期波动对货币流通速度的短期冲击显著,金融创新速度是正向冲击的主导力量,经济货币化程度是负向冲击的主要力量。3)密切关注金融创新速度、经济货币化程度和实际利率的走势以维护金融稳定;货币当局应逐渐转变观念,在不滥用数量工具的同时充分利用内在的流通速度工具保证经济金融的稳定和宏观调控的可持续性。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1)分别选择社会经济交易总额和“M2-定期存款”作为计算交易货币流通速度的分子和分母。2)金融创新速度是导致我国交易货币流通速度短期非均衡的主导力量,且冲击是正向的;经济货币化程度的短期波动次之,冲击是负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