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初步探讨SD大鼠胆道梗阻及再通术后细胞间粘附分子一1(ICAM—1)在外周血白细胞及肝脏和小肠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大鼠ICAM-1的异常表达与梗阻性黄疸器官功能损伤间的关系。方法:随机将120只SD大鼠分成三组,手术对照组(SH)、梗阻性黄疸组(OJ)、胆肠内引流组(ID),第一次次手术SH组仅分离胆总管,OJ组、ID组行胆总管结扎,常规饲养7天之后二次开腹,SH组处理同前,OJ组仅分离胆总管,ID组行胆肠内引流术,于第一次手术后7天及第二次手术后1d、3d、7d不同时间点分别取标本,检测血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谷丙转氨酶(alaninetransmin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白蛋白(Albumin.ALB)的含量。用流式细胞技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在血、肝脏、肠道组织中的表达。用HE常规病理切片观察肝脏、肠道等组织病理学改变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细胞间粘附分子一1(ICAM—1)在肝脏、肠道组织中的表达,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SD大鼠结扎胆总管后TB、ALT、AST等含量呈持续上升的变化,在结扎7天后达上升期高峰。结扎7天后OJ组、ID组与SH组各生化指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胆道梗阻后7天各生化指标明显升高。ID组行胆肠内引流术后各生化指标明显下降,于术后7天左右恢复正常,OJ组未解除梗阻者持续处于高水平。两组不同时间相比较: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胆肠内引流后肝功能指标明显下降。2、正常大鼠各组织细胞ICAM-1呈低表达水平,梗阻性黄疸7天后OJ组和ID组静脉血、肝及小肠组织细胞ICAM—1水平明显高于SH组,表明胆道梗阻后各组织ICAM-1呈明显上升趋势。ID组解除梗阻其表达明显下降,OJ组未解除梗阻者持续处于高水平,两组不同时间点比较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胆肠内引流后各组织ICAM-1表达明显下降。随着梗阻的时间延长,黄疽加重,各组比较更为显著;提示细胞间粘附分子一1(ICAM—1)与肝、肠组织损伤呈正相关。3、肝、肠组织病理变化:SH组肝脏病理显示正常肝小叶结构。OJ组胆管结扎后汇管区、小叶周边可见到新生小胆管样上皮细胞,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原有肝内胆管上皮细胞有少量脱落现象并可见少量肝细胞的坏死灶。ID组内引流后病理变化逐渐恢复正常。OJ组未解除梗阻者胆管上皮细胞增生范围增大,细胞呈扁平形,管腔宽大,其外周基底膜及胶原纤维层增厚。偶有增生的胆管上皮细胞可分化成小胆管,增生的小胆管和纤维母细胞、胶原纤维形成间隔,分割、改建原有的肝小叶,使残存肝细胞形成大小不一的岛状结构。SH组大鼠肠黏膜完整,腺体形态完好,绒毛整齐而规则无萎缩性变化,未见细胞坏死等表现。OJ组肠黏膜在光镜下观察可发现肠粘膜萎缩,绒毛水肿,部分上皮细胞脱落,绒毛平均面积、高度、粘膜平均厚度均减少。随着梗阻时间的延长粘膜厚度变薄,绒毛变低、变窄、炎性细胞增多,小肠绒毛数量减少,变短变粗,互相融合,形态极不规则,并且存在绒毛断裂现象,肠腔内出现大小不等的绒毛碎片,小肠腺变短变细,成萎缩样变。ID组第二次手术后肠组织病理变化逐渐恢复正常。结论:SD大鼠在通过结扎胆总管造成梗阻性黄疸时,其TB、ALT、AST变化的规律与人类不同,各生化指标水平在结扎胆总管术后第1-5天呈急剧上升趋势,第7天达到高峰,此后呈缓慢上升趋势,若梗阻未解除则持续处于高水平,若此时行胆肠内引流组各生化指标均明显下降,至术后第7天左右可降至正常。在梗阻性黄疽时ICAM—1参与了肝脏、肠道等组织的损伤,ICAM—1在肝脏、肠道组织中表达程度与血清总胆红素(TB)的水平呈正相关,表明ICAM—1的表达与黄疽的时间和水平程度密切相关;ICAM—1与ALT.AST变化呈正相关性,表明随着ICAM—1持续升高,组织损伤逐渐加重。这均说明血清ICAM1的升高与器官功能障碍关系密切,其水平的高低极有可能反映OJ时组织损伤的严重程度。ICAM—1极有可能作为检测梗阻性黄疽(OJ)的重要指标。并提示尽早解除梗阻,可减轻组织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