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船山孝道思想的哲学基础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gufei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的基调下,孝道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传统社会的生活底色。如今,在文化碰撞愈发激烈的局势下,如何吸取儒家孝道思想,将其与当下社会发展相结合,已然成为了中国现代社会的重要课题。基于船山在特殊历史境遇下对儒家伦理思想的继承与开新,本文将以王船山孝道思想的哲学基础为题,试图对其孝道思想中的价值结构和哲学依据展开梳理,希望能为孝道思想的现代化诠释提供些许参考。
  关于孝道的存在,王船山在“气本”论的视域下,确立了孝道与人之具体存在的内在联系。基于本体之“气”的真实存在和气化“生生”的发展模式,他在“天亲合一”的架构下确认了孝道的存在基础与价值内涵。面对本体之“气”对于天地、父母的贯通,王船山肯定父母作为具体存在的价值意义,认为父母对于子女的创生价值贯通于“气”之“生理”;在此,船山强调人子行孝表现为善事父母,实际上是对父母(天地)之“生理”的继成;进而他以“生理”释孝,确认了孝道所蕴涵的超越价值。同时,基于“天”远“亲”切的自然距离,王船山肯定父母作为直接根源的特殊意义,认为天地对人的化生实际上是表现为父母对子女的生养,是父母对理气的主动“继成”;由此,面对父母作为人的直接根源,船山肯定“事亲以事天”的自然条理,认为人对孝道的落实是人得以知晓天地之“生理”的开端。同时,基于本体之“气”的确立,船山以“理在气之中”的模式转换了朱熹理学中“理”在“气”先的架构,指出“天理”与孝道的价值贯通依存于“气”对于具体之人的化生。进而,在“道者器之道”的架构下,船山肯定孝道对于人之具体存在的依存,认为孝道的存在是以人之具体存在为实存根据。由此,船山则以“治器者则谓之道”的思想发展了“守身以事亲”的命题,认为孝道真实存在的关键在于人子对自身存在的发展。基于父母所赋予的全备“体性”,船山强调孝道践行对于彰显人禽之别的现实意义,指出“守身”所守的不是生物学上的形体机能,实质上是人之为人的价值底线。
  关于孝道践行的价值依据,王船山在“气本”论的视域下,以“气质之性”的确立,发展了程朱以性论孝的思想架构。基于“习与性成”与“日生日成”的思想,船山肯定人性作为当下存在的价值特性,是支撑孝道得以落实的实存依据,而不是包涵孝道全部内容的绝对实体,进而确立了性体孝用的实存关系;基于人、物的气质差异,船山则以“善者,人之独”和“人无有不善”的思想,肯定孝道乃人所独有的普遍伦理。在性体孝用的实存关系中,船山以人性内在的特点,确认了人子作为行孝主体的存在,强调人子对于孝道践行的自主与自足;同时,他还以性情之辨的模式,继承了朱熹以“爱之理”为性、以“爱”为情的思想,肯定孝道内涵为“爱之理”而非“爱”。由此,在孝道的落实上,王船山发展了依性行孝的脉络,在继承孟子“不学而知,不虑而能”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性主学辅”的思想,认为人子践行孝道的关键在于对自身人性的自觉,而“学”的作用则是对孝道具体表现的辅助。同时,基于孝道为人性最为切近的发端,船山肯定了“以孝知性”的命题,认为人子对孝道的落实其实就是体认自身内在人性的起点。
  关于孝道的具体落实,王船山基于“心”对人性的涵具与彰显,强调仁义之心为人子依性行孝的内在动力,并把依性行孝的理论架构发展成了以心行孝的践行机制。在张载“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的基础上,船山发展了“心含性而效动”的思想,认为涵具人性的仁义之心是孝道得以践行的主导,强调孝道落实的关键在于仁义之心的发用,进而取消了依据外在职分来践行孝道的可能。基于仁义之心的挺立,王船山将“性主学辅”的思维模式发展成了“格致相因”的修养工夫:“致知”为内,是对仁义之心的挺立;“格物”为外,是对事物之理的探究。“格物”的落实是以“致知”确立仁义之心为价值导向,而人子对孝理的“致知”则体现在“格物”之中。面对仁义之心为行孝的内在动力,王船山在儒家“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修养路径上,强调“心”的推扩作用。由于孝道为人性的最初发端,船山肯定行孝是仁义之心切近且精实的表现;因而在推扩仁义之心的路径下,他肯定以孝养“心”的存在,确认了宋儒“孝为为仁之本”的思想。而在仁道的具体落实上,船山则以“天理自然之节文”的确立,肯定差等之爱的存在,指出差等之爱是展现仁道的必要形式,以此肯定“亲亲仁民并行不悖”。
  王船山沿着从本体,人性,工夫的哲学脉络,分别在天人之际和人之具体存在的层面系统地阐述孝道存在的真实基础,人子行孝的人性依据与内在动力。在此,基于“气本”论的确立,船山围绕“气”的真实存在,实现了对先儒孝道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在“诚”之价值的追求下,他不仅将孝道从超越的“天理”层面拉回到了人之具体存在的层面,更是在切实的践行中凸显出孝道对于天地精神的贯通,肯定了孝道所具有的独特价值。
其他文献
伴随社会生产力的日益提高,物质文明取得了空前的发展成就。特别是以新媒体为代表的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发展日新月异,加速了人类社会向信息社会迈进的步伐,使人们愈发重视精神文明。互联网这把“双刃剑”一方面极大的便利了人们的信息、思想传播,另一方面又滋生纷繁复杂的乱象,其中,“道德绑架”以其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而引人注目。从最终的表达效果看,“道德绑架”往往对“道德与法律”、“社会与个体”、“现实和愿景”等产生
学位
动物道德权利概念是生态伦理学在面对生态危机过程中重新审视动物与人的关系而产生的。对其逻辑可能性的证明是在厘清“道德权利”这一概念的基础之上,以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不断冲撞和融合过程为切入点来进行的。传统人类中心主义中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哲学家认为动物仅仅是人类的工具,人可以随意对待动物和自然,这对西方传统伦理思想对人与动物关系的界定影响深远。而康德随后又提出了“人是目的”这一命题,
孟子的“命”思想是其理论体系中重要且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传统儒家“天命”学说承前启后的关键点。现代社会发挥孟子“命”思想中的积极价值,使之与当下的生活和实践相融合,为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提供了现实可行的路径。  在此前提下,本文结合前辈学者的优秀研究成果,对孟子的“命”思想进行系统性的探究。全文内容分为四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导论部分,对孟子“命”思想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
学位
老子作为道家的代表人物,其对于人心、对于时代的关切与反省中蕴含着丰富的治疗学智慧。老子《道德经》的治疗学理路是从“知病”、“治病”、“去病”到“无病”而展开。自我之骄奢、人际之冲突、世间之决裂即为“病状”之显现。自然生命的失真、心知骄奢的定执、意识形态的对立才是引发世道人心衰颓之“病因”。故其以少私寡欲、知足知辱、虚静无为等工夫对其治疗。老子《道德经》认为通过“无”之治疗,生命意义即可得到贞定、价
学位
作为曾国藩一生得力之所在,“强毅谦谨”是其德性工夫论与实践哲学的总结。曾国藩在一生的治学、治家、治官、治军中,秉承程朱理学,博采禹墨之勤、管韩之严、老庄之虚静,形成了前期偏刚毅,后期重谦谨,兼收阴阳的融合思想。这一思想以中庸为方法,以体用为理路,形成以强毅为体,谦谨为用的理论体系。  “强毅谦谨”兼蓄“勤、敬、刚、恒、诚、恕、静、慎、悔、俭、廉”等思想内涵,在人生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侧重。直到咸丰
学位
“天命”概念始终贯穿于中国传统哲学发展脉络之中,它始于古人对人与自然关系思考的萌芽阶段,回应人们对于自身生命价值与意义的诉求。商周起,古人就从宗教、政治与社会发展、伦理道德等层面不断认识“天命”以把握宇宙自然、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规律。  “天命”亦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命题之一,他继承了传统天命观中的部分思想,并进行了改造与发展,对“天命”的把握、探索与追求也贯穿于他的整个生命历程之中。尽管他对
学位
汉魏西晋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早期阶段,也是中国佛经翻译的起步阶段。佛教译经团队最早出现于东汉时期,起初由两三人组成,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译经团队的职分和规模也在不断变化。到东晋时期,统治者开始组建和资助佛教译经团队。举全国之力召集学问僧组建成的译经团队较汉魏西晋时期的译经团队更为规范。早期译经团队在官方译场译经的比较下,显得黯然失色。  本文试图跳出早期译经的个体研究和译经团队的片面研究,借助历
学位
礼容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范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但是学术界关注不多。礼容指的是礼对于人的容貌(身体动作)、颜色(面部表情)、辞气(话语辞气)和服饰(衣服穿着)四方面的规定,它同时也是一种德性修养功夫,具有内外交养的特点。  王船山的礼容思想上承孔子、曾子,将礼容作为修身之大本,确立礼容修养与心性修养的同等的价值。王船山对于朱熹、王阳明的礼容观均有所批判。朱熹只是把礼容作为心性修养的检验标准,
学位
范仲淹德行纯备,材兼文武,出为名相,处为名贤,进退安危,不易其志。以天下为己任,一生光明磊落。先儒论宋朝人物,以范仲淹为第一。其《岳阳楼记》千载传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感召无数仁人志士。而其多方汲引士儒,更是被誉为“百世之师”。范仲淹作为能臣、名贤、文士可谓誉满天下,然其学术精神,因资料零散,学人罕能窥其堂奥,不免留下遗憾。有鉴于此,笔者特以范仲淹的易学思想为研究主题,力图呈
学位
船山一生著述丰富,经史子集均有研究。其中,易学是其钩深索隐、潜精研思的重要部分。船山潜心研易四十余年,不仅留下诸多的易学著作,还将其易学思想贯穿于其整个学术思想体系。后世学者也都积极肯定船山易学在中国易学史上的巨大贡献,但是到目前为止,学界对船山易学著作的研究仍有所不足,其中,就包括对《周易大象解》的研究。对于船山《周易大象解》思想的研究现状,显然使我们在留下遗憾的同时也存有期许,本文就是对这种期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