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系统评价是为向决策者提供生态系统管理信息而对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进行分析,并根据其变化趋势及驱动力提出响应措施的综合研究过程。生态功能分区是依据生态系统胁迫过程与效应、生态环境敏感性、服务功能重要性等特征空间分异规律而进行的地理空间分区,目的是辨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脆弱区,明确优先保护生态系统和地区,为生态保护与建设及区域生态系统分区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青岛市域生态系统为对象,在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基础上,进行了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辨析了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及驱动力,明确了生态环境敏感性和服务功能重要性空间分布格局,然后对青岛市进行了生态功能分区,并指出了各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点、目标与措施。在土壤侵蚀、酸雨发生、水环境、植被与森林、生物多样性等单要素生态质量评价的基础上,分析人类活动下的生态胁迫过程,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标法进行青岛市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青岛生态环境现状较好,达到并超过Ⅰ级标准,但自然资源可持续指标为0.567,低于及格线。说明在人口和经济增长的胁迫作用下,青岛市生态系统质量呈下降趋势,主要表现为;耕地利用强度大;市区人口密度大,资源不足;森林生态系统资源量亏损和功能减弱在延续;生物多样性面临重大威胁;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下降等。由于经济快速增长,能源资源消耗不断增加,向环境排放的各类污染物总量仍处在较高水平;时段性、区域性污染仍然存在,治理污染,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任务仍十分艰巨。生态环境敏感性是指生态系统对区域各种自然和人类活动干扰的敏感程度,它表示区域生态系统在遇到干扰时,发生生态环境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可能性的大小。本研究选择了土壤侵蚀、酸雨发生、水环境污染、和水资源胁迫等影响因子对研究区进行了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首先在单因子敏感性定量评价的基础上,绘制了区域生态系统敏感性空间分布图,并针对单因子评价无法综合反应区域生态系统敏感性的不足,进行了青岛市域的生态系统敏感性综合分区。综合评价表明,青岛市生态环境敏感性共分为极敏感、高度敏感、敏感和轻度敏感四个等级,极敏感区占全市总面积的27.6%,共2940.50km~2,主要分布在青岛市区及李沧大部分,胶州北部,莱西及平度中心地区;高度敏感占全市总面积的19.1%,共2034.91km~2,主要分布在即墨王村、温泉,胶南宝山、蒇山、大珠山,莱西大田地区;敏感区较大,占全市总面积的48.0%,共5113.92km~2,主要分布在即墨中西部,平度除中心城区,城阳部分地区;轻度敏感较小,占全市总面积的5.3%,共564.66km~2,主要分布在平度崔绍东北部,平度与潍坊接壤处,莱西与莱阳接壤处,胶州与市区环胶州湾海岸带等地区。在不同区域内,其生态环境敏感性主导因素不同。因此,应根据各区特点,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保护与建设措施,避免相应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人类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效益,包括供给功能、调节功能、文化功能和支持功能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是针对区域典型生态系统,评估其提供服务功能的能力和重要性的大小,反映生态服务功能重要程度的区域分异规律。本研究选择了生物多样性维持与保护、水资源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等主要服务功能类别对青岛市进行了评价。综合评价表明,青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为极重要、重要、比较重要和一般地区四个等级。极重要地区面积1012.13km~2,占全市国土面积9.5%,主要分布于莱西南墅以北、望城、姜山,平度田庄、马戈庄、名村、洪山,即墨北安、普东,城阳南泉、棘洪滩、上马、河套,胶州北关、马店,胶南张应、王台泊里、藏南、琅琊等地区;重要地区面积2098.84km~2,占全市国土面积19.7%,主要分布在莱西夏格庄、日庄、旧店,平度新河、长乐,即墨环秀、华山,城阳流亭、惜福镇,黄岛辛安,胶州里岔、六旺、胶南铁山、张家楼、大场、理务关等地区;比较重要地区面积最大,为6839.87km~2,占国土面积64.2%,分布在平度中南部、莱西中北部、即墨东部、崂山东部,胶州北部以及胶南大部分地区;一般地区面积703.16km~2,占国土面积6.6%,分布在莱西院上、水集,平度李园、店子,即墨王村、潮海,胶州南关、中云,黄岛红石崖以及胶南西南部少量地区。本研究按照确定的原则和方法,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将青岛市划分为山区丘陵结构性控制区、环胶州湾及两翼沿海产业重点发展区、中部平原生态农业发展区和海岸线4个生态区;根据生态系统类型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类型划分出24个生态亚区,并对各功能区进行了分区描述,明确了生态环境问题、生态敏感性、服务功能重要性的空间分布。通过生态系统评价和生态功能区划,辨析了研究区域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生态环境脆弱区,明确了研究区域的生态重要地区,为区域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区域实施分区管理提供了基础和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