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掌握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岩羊(Pseudois nayaur)、马鹿(Cervus elaphus)的种群数量和种群结构,探究观察者对岩羊、马鹿反应行为的影响,维护内蒙古贺兰山的生态平衡。于2017年11~12月,2018年4~6月、11~12月,2019年4~6月,在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利用样线法对保护区内的岩羊、马鹿进行调查,采用Distance R进行数据分析,估测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并对种群结构进行探讨。对于观察者对岩羊、马鹿反应行为的影响,我们记录了 3种反应行为,并测量了反应距离和相关生境因子,建立多元逻辑斯蒂回归模型。研究结果如下:1、保护区内岩羊数量众多,样线内观察到岩羊的几率很大,每条沟道都能观察到岩羊;马鹿数量较少,2017年冬季和2018年春季有多条样线未观察到马鹿实体。2、岩羊在2018年冬季种群数量最高约为10558(6784~16432)只,种群密度为15.956(10.252~24.833)只/km2,遇见率为12.990只/km。马鹿在2018年冬季种群数量最高约为2452(1678~3578)只,种群密度为3.705(2.539~5.048)只/km2,遇见率为 1.943 只/km。3、保护区内共观测到岩羊6442只,整个保护区内岩羊的遇见率为11.51只/km,遇见率年际间变化不明显(F=0.32,P=0.966);混合群出现的次数最高,单独个体出现的次数最低,不同集群类型在不同季节的差异极显著(P<0.001);岩羊平均群大小为5.205只,群大小在不同季节的差异不显著(P=0.128);雌雄比在不同季节中没有太大的变化,雌幼比在2018年春季比例最高为2.809:1。4、保护区内共观测到马鹿747只,整个保护区内马鹿的遇见率为1.335只/km,遇见率年际间变化不明显(F=0.12,P=0.986);混合群出现的次数最高,雄性群出现的次数最低,不同集群类型在不同季节的差异极显著(P<0.001);马鹿平均群大小为1.304只,群大小在不同季节的差异不显著(P=0.132);雌雄比在不同季节中没有太大的变化,雌幼比在2018年春季比例最高为3.130:1。5、有5种变量对岩羊反应行为影响显著,分别是干扰源、性别、头的朝向、植被类型和地形特征,有4种变量与马鹿反应行为相关,分别是干扰源、性别、头的朝向和地形特征。6、岩羊、马鹿对人类的警惕性更强;雌性的警惕性比雄性强;被干扰者头的正面指向干扰源时警惕性最高;岩羊、马鹿在坡上的警戒反应和逃跑反应显著高于沟里和崖上;岩羊在草甸地带警觉性会相对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