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于2017—2018年在运城闻喜县旱地小麦试验基地进行。试验地为丘陵旱地,年均降雨量450 mm左右,不灌水试验。试验品种为临丰3号,试验不进行休闲期耕作处理,设三种播种方式为主区,分别为探墒沟播、宽幅条播、常规条播,设不同播量为副区,分别为 75 kg·hm-2、150 kg·hm-2、225 kg·hm-2、300 kg·hm-2、375 kg·hm-25 个水平,研究旱地小麦三种播种方式的播种量,对旱地小麦不同生育期土壤水分贮存及0—100 cm 土层垂直变化、种群农艺性状、植物氮代谢、产量及组成因子、籽粒蛋白质含量、蛋白组分和加工品质的影响,寻求合适的播种方式以匹配适宜播量,为实现小麦高产和优质在生产上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果:在播量150 kg·hm-2—375 kg·hm-2下,每个生育期探墒沟播0—100 cm 土壤水分贮存量均显著高于宽幅条播和常规条播,而在75 kg·hm-2播量下,探墒沟播在越冬期、开花—成熟期土壤水分贮存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在拔节—孕穗期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同一探墒沟播下,在越冬期随着播量增加,土壤蓄水量逐渐下降,在拔节—开花期随播量增加,成熟期土壤蓄水量最高为75 kg·hm-2播量处理,最低为150 kg·hm-2。宽幅条播下,在越冬-开花期随播量的增加,土壤蓄水量先升高后降低,成熟期土壤蓄水量以播量375 kg·hm-2处理最高,以150 kg·hm-2最低。同一播量处理后,宽幅条播较其他处理提高了旱地小麦总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达7%—11%,而探墒沟播较常规条播提高3%。同一播量下,探墒沟播整体上在各生育时期相较于其他处理显著提高了小麦群体分蘖数、株高和干物质量。探墒沟播和宽幅条播处理下,均以播量150 kg·hm-2,效果最好,且在播量75 kg·hm-2下,以宽幅条播处理最高。与常规条播相较,各生育时期宽幅条播和探墒沟播均显著提高植株氮素积累量。探墒沟播配播量150 kg·hm-2、宽幅条播配播量150 kg·hm-2较有利于后期氮的积累,促进整株中籽粒氮素积累量占比增加,高效转运氮素,提高积累量,最后有利于提高蛋白质产量。在播量150 kg·hm-2—375 kg·hm-2下,花前氮素运转量以探墒沟播处理最高,以常规条播最低;在播量75 kg·hm-2下以常规条播处理最高。探墒沟播和宽幅条播条件下,开花前后播量150 kg·hm-2下氮素转运能力最高;在播量150 kg·hm-2—375 kg·hm-2下可提高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生产效率,在播量150 kg·hm-2—225 kg·hm-2可提高氮素收获指数。播量150 kg·hm-2下宽幅条播更好地提高氮素利用效率。与常规条播相比,探墒沟播和宽幅条播成熟期单株穗长显著提高,随播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而宽幅条播和常规条播较探墒沟播可孕小穗数明显提高,不可孕小穗数以探墒沟播居多。探墒沟播配播量150 kg·hm-2,宽幅条播配播量150 kg·hm-2,常规条播配播量75 kg·hm-2提高株高、单株穗长、可孕小穗数和灌浆速率,进而促进产量提高。宽幅条播较其他处理提高了穗数、穗粒数和产量,提高穗数15%—18%、穗粒数4%—10%、产量10%。而千粒重在播量150 kg·hm-2—225 kg·hm-2下,常规条播高于其他处理。探墒沟播和宽幅条播处理下,穗数、穗粒数和产量以播量150 kg·hm-2最高。宽幅条播配播量150 kg·hm-2较其他处理整体上可提高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谷蛋白、谷醇比、蛋白质含量及其产量;灌浆中后期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效果明显改善。探墒沟播配播量150 kg·hm-2更利于可溶性糖含量、蔗糖含量、淀粉含量形成和富集。在播量150 kg·hm-2与225 kg·hm-2下,探墒沟播处理在高峰粘度、低谷粘度、松懈值、最后粘度、反弹值和糊化温度方面均高于宽幅条播;在播量150 kg·hm-2与225 kg·hm-2下,探墒沟播处理面筋指数和湿面筋含量高于宽幅条播;在播量75 kg·hm-2下宽幅条播较好。探墒沟播配播量150 kg·hm-2,宽幅条播配播量150 kg·hm-2,提高各生育时期的土壤水分贮存量,有利于水分分配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宽幅条播配播量150 kg·hm-2的效果最佳,能促进中后期群体分蘖数增多,有利于构建合理群体,促进小麦的生长,提高了小麦的株高,利于干物质量的积累,且主要通过穗数提高产量;促进全株中籽粒氮素积累量占比增加,高效地转运氮素积累量,对氮素吸收效率、收获指数和氮素生产效率提高是有利的。而探墒沟播配播量150 kg·hm-2更利于可溶性糖含量、蔗糖含量、淀粉含量形成和富集,在淀粉粘度特性、面筋指数、湿面筋含量、吸水率、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上均高于宽幅条播。